会计的产生源于人们对企业经济信息的需求,这一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变化,而对管理信息的需求便推动了管理会计的萌芽、形成与发展。管理会计先后经历了早期管理会计萌芽与形成、现代管理会计和现代管理会计的深入发展三个阶段。
1.早期管理会计萌芽与形成阶段——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与资本主义的生产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管理会计的最初萌芽产生于20世纪初,此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太高,市场也不够发达,企业规模也不大,企业经营者通常凭着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就可以管理好企业,所以对会计在管理方面的职能没有什么专门的要求。
这种以经验和直觉为核心的传统管理方式对促进资本主义早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经验管理方式所无法克服的粗放经营、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效率低等弊端与大机器工业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所以,以科学管理来代替经验管理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这集中体现在“泰勒制”应运而生。
1911年,“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撰写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其核心是科学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制定最精确的操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度。泰勒强调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通过他所倡导的时间和动作研究,制定一定客观条件下可以实现并认为最有效的标准,并以此作为评价和考核的依据,以促使企业管理向标准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标准制定后,严格进行过程控制以保证标准的执行,杜绝一切可避免的资源浪费和低生产效率的产生。
为配合“泰勒制”的实施与推广,要求传统的会计由单一的事后核算向事前规划、事中控制转变,于是在会计实务中出现了“标准成本计算”和“预算控制”。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事先制定标准数量或者预测数值,然后按此执行并加以控制,将实际数与标准数值或预测值进行比较,最后计算差异并进行差异分析,通过差异分析,揭示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消除差异的建议和措施。这些状况标志着管理会计萌芽的出现和雏形的形成。由于这一阶段管理会计的职能集中体现在“控制”方面,人们认为这一阶段属于传统管理会计阶段。
2.现代管理会计阶段——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科学技术进步、管理科学变革。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是管理会计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科技的快速进步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加快了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产品的工艺技术复杂程度增加,加工过程日益复杂化,要求企业内部生产系统紧密结合与协作,生产专业化程度空前提高;资本和技术的密集化造成企业经营规模日益庞大,跨国公司不断出现,经营方式日益复杂,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利润普遍下降,经营日趋困难,经济危机频繁产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要求企业实现向管理科学现代化的转型,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更加科学、精确的计划与控制,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率并对外部市场的变化灵活做出应变,提高竞争能力。与此相对应,准确、及时的事前预测和正确的经营决策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成败。
在企业外部环境剧烈变化的情况下,曾对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的科学管理理论已无法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科学管理理论只重视生产过程的高度标准化,以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忽视了企业管理的全局性以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的联系,也忽视了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自然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的新要求。
于是,现代管理理论纷纷涌现。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管理会计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管理会计提供了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与技术,使管理会计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促使管理会计更加强调经济预测与经营管理决策,形成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的管理会计结构。
现代管理会计不同于早期的执行性管理会计。现代管理会计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为核心,决策性与执行性并重,强调全局观念。从管理会计的学科体系来看,现代管理会计已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与方法,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管理学、数理统计学、经济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会计科学的内容,延伸和发展了会计的职能,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后的核算反映,延伸到进行事前的财务预测并参与经营决策、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实时的事中控制和事后的考核与评价。
3.现代管理会计的深入发展阶段——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虽然有短暂时间的停滞,但从整体上看是持续增长的,这推动了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大。由于社会富裕程度的增加,消费者的需求逐渐由大众化的、能满足基本使用需求的产品转向更加多样化、更具个性特征的产品。由于这种需求的变化,相应地要求企业由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模式转向能对顾客多元化、日新月异的需求做出及时的“顾客化生产”。这种市场环境的巨大改变必然反映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组织,要求企业的生产管理更加注重顾客需求和顾客价值,企业的整个管理系统都要协调一致地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管理会计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战略管理会计和作业基础管理会计应运而生。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1981年,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发表了《战略管理会计》一文,首次提出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之后,他又在自己的系列论文中,强调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结合的重要性。战略管理会计的提出,标志着管理会计在适应企业管理要求的道路上开始了跨越式发展。所谓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实现企业所有者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运用灵活多样化的技术和方法,搜集、加工和整理企业内外与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并据此来帮助管理当局进行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以维持和发展企业持久的、有竞争优势的一种新型的管理会计系统。
作业基础管理会计也是为适应作业基础管理要求而产生的。所谓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是以作业为核心,通过作业这个基础环节进行成本计算、成本预测、规划和控制,并为经营决策提供更加详细、准确的财务成本信息的管理会计方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业基础管理会计与作业基础会计或作业会计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在西方会计文献中,作业基础会计或作业会计仅指作业基础成本计算,而作业基础管理会计的内容不仅包括作业基础成本计算,还包括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作业基础CVP分析、作业基础预测、作业基础责任会计等内容。实际上,传统管理会计的方法在作业基础上加以改造和完善,便成为作业基础管理会计的内容。
除了战略管理会计和作业基础管理会计外,管理会计学者还将质量成本制定、目标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等作为管理会计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