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彼得理论告诉我们的现实,晋升就像一把梯子,永远也爬不完。因为现代的层级组织制度,总是从下面来补充由晋升、辞职、退休、解雇和死亡带来的空缺。
人们也一直把层级组织中的晋升看作是“攀登成功之梯”或“爬上权力之梯”。的确,梯子和层级组织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同样都是让人向上爬的,而且年利越高,危险就越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
一个收入固定但是不高的人,他平时能够合理地掌握他的钱财。可一旦当他继承了一笔巨额财产之后,他的理财能力就会变得无法胜任。
在军队或者政府的层级组织中,一个称职的随从晋升为领导时,也会突然变得不称职。
称职的科学家当被提升为研究院院长时,也可能会变成一个不称职的管理者。
在《彼得原理》一书中,作者讲述了3个很典型的案例。
案例1:
米尼恩是艾克西尔市公共工程部的维修领班,他为人亲切和气,因而深获市政府高级官员的赏识和称赞。一名工程部的监工说:“我喜欢米尼恩,因为他有判断力,又总是愉悦开朗的样子。”米尼恩的这种性格恰好适合他的职位:因为他不必做任何决策,自然也没有和上司的意见有分歧的必要。
后来那名监工退休了,米尼恩接替了监工的职务。和以前一样,他依然附和大家的意见,上司给他的每个建议,他不经选择就全部下达给领班,结果造成政策上的互相矛盾,计划也朝令夕改,不久整个部门的士气便大为低落,来自市长、其他官员、纳税人,以及工会工人的抱怨接二连三。
至于米尼恩,他依旧对每个人唯唯诺诺,仍旧在他的上司和部属之间来回传送信息。名义上他是一名监工,实际上他做的却是信差的工作;他所负责的维修部门则经常超出预算,而原定的工作计划也无法达成。简言之,米尼恩以前是一名称职的领班,现在却变成不能胜任的监工了。
案例2:
丁克在李斯汽车维修公司是一名热忱又聪明的学徒,不久他被聘为正式的机械师。在这个职位上他表现杰出,不但能诊察汽车的疑难毛病,还能不厌其烦地加以修复。于是他又被罹升为该维修厂的领班。然而,在担任领班之后,他原先对机械的热爱和追求完美的性格反而成为他的缺点。因为不管汽车厂的业务多么忙碌,他还是会承揽任何他觉得看起来有趣的工作;他总是说:“我们总得把事情做好嘛!”而一旦工作起来,不到完全满意他绝不轻易罢手。
他事事干预,极少坐在他的位子上。他常常亲自动手修理拆卸下来的引擎,而让原本从事那件工作的人待站一旁,并让其他工人苦等地指派新的任务。结果汽车厂里总是堆着做不完的工作、总是显得一团糟,交货的时间也经常被延误。
丁克完全不了解,一般顾客并不在乎车子是否修得尽善尽美——他们只希望能如期取回车子。丁克也不明白,大部分工人对薪资比对引擎的兴趣还要浓厚。因此,丁克对他的顾客和部属都不能应付得宜。从前他是一位能干的机械师,现在却成为不胜任的领班了。
案例3:
前任著名的高文将军(Generral A.Goodwin),他为人热诚、不拘小节,言谈爽快风趣,蔑视一切细琐规则,再加上过人的胆识,使他成为麾下士兵们的偶像,因而在领导手下打了许多场漂亮的胜仗。之后高文将军晋升为战地指挥官,他所面对的不再是普通的士兵,而换成是政客和军方的高级将领。
然而,高文将军既不遵守必要的交际礼仪,也无法适应传统的客套和谄媚。他经常和高官政要争吵,然后窝在指挥篷里一连好几天地酗酒、发脾气。于是,军队的指挥权就渐渐旁落到部属手中了。总之,高文将军也晋升到他无法胜任的职位了。
以上我们看到的各类晋升,他们之所以从胜任变得不胜任,从组织的活力分子变成了死气沉沉的组织的癌症,是因为它需要被提升者具备他以前所在职位所不需要的新能力。但是世间的天才实在太少了,而提升能力的过程又是如此艰辛,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始终保持谦虚好学的状态——尤其当他们越爬越高的时候。
例如说,一位一向负责质量工作的雇员,他可能会被提升到一个他比较胜任的督监之职。然后,他或许还可能升任管理方面的领导,虽然干起来有点吃力,但是他这时努力工作,如果层级组织的其他条件有利的话,他还可能达到一种不称职状态——做个部门经理,这可能就是他所能爬上的最高一层阶梯了。这时情况还不是最糟糕的,虽然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日常工作。可如果有一群称职能干的下属的支持和帮助,他还可以勉强完成工作。
“危险”还在继续,因为他看起来还算称职,加上已经是领导者的威望以及积累的人脉,他也许会进一步得到晋升,即升任组织内部的总经理——他现在已经达到了最大的不称职状态。因为作为一名总经理,和当初的质量管理工作已经相差太远,远不是一个领域内的问题。他现在的主要责任已经不是质量控制,而是制定与公司目标和政策紧密相关的宏观决策,从负责质量工作到应付长远的目标和更抽象的观念,他越来越感到力所难及(特别是在根本没有时间充分学习的情况下),不仅给公司带来损失,而且给他个人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当然,有些人具有无比宽阔的心胸和淡泊名利的心态,他们如果很理智地观察到了这种事实,就可能会决定退出这种激烈竞争,让自己开始一种全新的、更有价值的生活。但大部分人并不是如此——品德高尚的人实在太少了,大部分人渴望权力,也希望保住到手的权力。即便自己不胜任,他也会死死地守住既得利益不想放手。于是,当彼得原理起作用之后,帕金森症结也开始体现了——他通过为自己寻找助手或盟友来分担工作,让组织变得效率更差。
大部分人对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