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使用的货币不是我们今天大量使用的纸币,而是用金属铸造的铸币—类似我们今天的硬币。但不同的是,今天的硬币只是作为辅币使用,而在当时,有钱人出门则要带上一袋沉甸甸的货币—金币或银币,这是财富的象征。
与今天纸币不同的是,当时的铸币本身即有价值—其所采用的金属的价值,其面值的基础就是其重量和成色。随之而来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在铸造的时候,不能保证每一个货币都有一样的成色和重量;二是在长久的使用和流通中,有一定的磨损而导致重量的下降。换句话说,同样面值的货币,其实际价值会有所差别。
那么,每个人都想着把“好”的钱(良币)留在自己手里,把“差”的钱(劣币)花出去。时间长了,市场上流通的就都是“差”的钱,于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产生了。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的原理,它说的是铸币流通时代,在银和金同为本位货币的情况下,一国要为金币和银币之间规定价值比率,并按照这一比率无限制地自由买卖金银,金币和银币可以同时流通。由于金和银本身的价值是变动的,这种金属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与两者兑换比率相对保持不变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复本位制无法实现。比如说当金和银的兑换比率是1:15时,当银由于开采成本降低而价值降低时,人们就按上述比率用银兑换金,将其贮藏,最后使银充斥于货币流通领域,排斥了金。如果相反,即银的价值上升,而金的价值降低,人们就会用金按上述比例兑换银,将银贮藏,流通中就只会是金币。这就是说,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渐渐为人们所贮存,从而离开流通市场,使得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这一现象最早被英国的财政大臣格雷欣(1533~1603年)所发现,故称之为“格雷欣法则”。
不过,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质疑格雷欣法则。
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微观基础。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
劣币驱逐良币的本质是一种“逆淘汰”现象,是背离“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和博弈不充分,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质量都十分了解和博弈是反复充分的,“劣币”就很难使用出去。
获得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阿克洛夫是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开创者。
阿克洛夫通过一个简单的二手车市场模型来表述了信息不对称原理。市场上的“好车”数量将越来越少,最终导致这个二手车市场的瓦解。在这里,人们通常所做的是“逆向选择”,它出现的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第1卷)第511页的一个注脚中写道:“实际上早在格雷欣之前的许多著作就已经提到了这条所谓的‘定律’,鉴于该定律无关紧要,我们对谁先谁后的问题不感兴趣。”
据李约瑟考证,“劣币驱逐良币定律”在格雷欣之前,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就写过一篇题为《论铸币》的文章,论述了这个“规律”;有的中国学者则发现,在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的贾谊就曾指出“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的事实,这里的“奸钱”指的就是劣币,“正钱”指的是良币。而唐代的刘晏于公元760年认为可以运用该规律,采取以毒攻毒的方式,将乾元大钱的法定价值贬到它的实际价值以下,从而迫使劣币退出流通界,唤出良币。可见,“格雷欣法则”源于对于金本位制度下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描述。
很多时候,优未必能胜,劣也不一定败,做好人常吃亏,好产品卖不出去。社会生活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比比皆是:挤车的人总能捷足先登,排队的人总也上不了车;大锅饭盛行的单位,年轻力强水平高的人都另谋高就去了,老弱病残和平庸之辈留了下来;不贪污受贿、损公肥私的人只能吃苦受穷,就算你独善其身,也会成为异己分子被排除出局;社会上假文凭越来越泛滥的原因也在于此,假文凭不像真文凭那样需要花费无数的心血与才智才能取得,如果假文凭在求职中也能蒙混过关,即使被发现也不会被法律追究,那么人们会宁愿要假文凭而不愿费力地追求真文凭……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最终会导致资源配置失当和社会效率低下—挤车大行其道,大家就都挨挤受累;单位的“良币”越来越少,业绩就更差,待遇就更低,良币就更流失;廉洁者越少,腐败就越会蔓延,导致整个社会法制不张、道德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