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歧视:有多少商家在“看人下菜碟”

2019年8月29日13:22:11价格歧视:有多少商家在“看人下菜碟”已关闭评论

生活中,我们时常碰到这样的状况:自己货比三家、反复挑选才买到的、以为物美价廉的商品,身边的人却有可能花更少的钱就买到了。比如很多商家对学生实行优惠政策诸如看电影半价、买手机、电脑等科技产品有更多的折扣、寒暑假坐火车半价以及吃自助餐可享受学生特价……而对社会人则采取另外一个比较高的价格,没有任何优惠政策。到底有多少商家在“看人下菜碟”呢?他们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区别定价的方式呢?

商家这种看人下菜碟的行为表面上看来确实让人费解,但就其本质来说,却是个一箭双雕的好策略。既拉拢了那些支付能力低的客户,也赚取了那些支付能力高的客户的利润,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利润而且提升了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程度。这种区别定价的策略在经济学上被称为价格歧视。

著名经济学家金大焕教授认为会员卡本身就是价格歧视的一种。他如是说:“所谓的价格歧视,实际上就是同样的商品或服务,卖方对不同的消费者实行不同的价格策略。在同一个时间看同一部电影,会员卡持有者付出的钱比没有会员卡的人要少,这就是价格歧视……航空业不仅最先实行会员卡制度,而且一直致力于开拓各种其他形态的价格歧视策略。倘若购买打折机票,航空公司往往会附加这样一个条件,即周末滞留。这意味着倘若乘客购买了飞往上海的打折机票,航空公司很可能要求乘客周六、日必须滞留在上海,这也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价格歧视。”

金大焕教授认为让没有会员卡的人付出更高的价格,是成功的价格歧视策略。不过当几乎每个人都持卡消费时,商家和消费者都得不到任何好处。

价格歧视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价格歧视其实就是一种价格差异,一般是指商家在向不同的消费者提供完全相同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消费者之间实行不同的价格。金大焕教授所说的会员卡制度就属于典型的价格歧视政策。

在日常生活中,“价格歧视”的事例随处可见。例如,游乐场的门票,卖给学生和小孩是半票,而对成人却是全票;乘公交车,买了公交卡的乘客是9折、8折甚至4折,而偶尔坐一次车、没有公交卡的顾客却必须全额支付;寒暑假的时候飞机票对学生、教师打折,顾客可以凭学生证和教师证购买折扣机票;计算机卖给大学生便宜,卖给社会人就相对较贵一些;商业用电和生活用电的价格不同;去舞厅,男宾要买门票,而女宾却不用买门票……这种种现象都属于价格歧视。

那么价格歧视到底是好是坏呢?按普通人的心理规律,多付了钱肯定会觉得自己吃了亏,会觉得很难受,因此,消费者都反对商家进行价格歧视,要求公平待遇。

虽然消费者都反对价格歧视,但价格歧视确实能够为商家带来更多的收益和利润。需求价格弹性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来说是不同的。有的人经济收入有限,因此很节俭,对价格斤斤计较;而有的人富有,贵一点便宜一点无所谓,价格的浮动不会影响他们的需求量。商家按照需求价格弹性对顾客实行分类,对富有需求价格弹性的顾客,实行薄利多销的策略,对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顾客进行高价格策略。实行价格歧视就可以尽可能地将所有的客户一网打尽,获得尽可能多的市场资源,获取最大可能的利润。因此,商家总是利用一切可能来实行价格歧视。

当价格歧视实行到极致的时候就成了“完全的差别价格”了,卖方向每一个消费者收取其支付意愿的价格的策略被称为“完全价格歧视”。在现实中,“完全的差别价格”常见于那些一对一服务的行业,如律师、医生之类,完全的差别价格对客户的服务相互分离的行业非常适合。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些非常有趣的故事,比如在很多电视剧或电影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节:几乎所有的名门望族或是富豪家,都有自己专门的家庭医生,这些医生经常会询问客户许多问题,诸如“你有喝酒的习惯吗?一般都是喝什么酒?”“你健身吗?有旅行的爱好吗?”……实际上这就是医生的策略,看似在关心病人饮食起居,其实是摸清楚客户的情况,方便自己实施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虽然会让很多消费者不满,但是从供需相等的层面来说,每个有效需求者都获得了相应的有效供给,没有任何人受到了歧视。对价格需求弹性比较大的学生、一般能力消费者,倘若不被“歧视”,让他们和富人一样不能享受任何优惠价格,他们会更加不满。所以说,在分析“价格歧视”的时候,不能走极端。不过,对于商家来说,价格歧视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逐利手段。

经济启示录

金大焕认为会员卡是一种价格歧视,不过当每个人都持卡消费之时,价格歧视将失去效用。对于以追求最大利益为根本目的的商家来说,价格歧视无疑是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对于消费者来说,虽然价格歧视会让消费者感到不满,不过对于支付能力低的一般消费者,价格歧视也不失为一种另类的公平策略。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