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价格歧视, 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是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
举例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大部分超市里,顾客出示会员卡或积分券,就能买到便宜的商品;
乘公交车,使用公交卡的乘客与投币的乘客所花的钱不一样;
卖电脑的,卖给大学生就比卖给公司职场的人便宜;
用电,工商企业与老百姓的价格不同,白天与深夜的峰谷电价也不同;
电影票,一般对少年儿童实行“半票” ,看同样的电影,节假日的观众也要比平时的观众多付钱买票;
周末和朋友蹦迪跳舞,女士可以免票·····按经济学的原理解释这些就是价格歧视行为。
价格歧视是一种重要的垄断定价行为,是垄断企业透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它有利于垄断企业获取更多利润。 如果以较高的价格能把商品卖出去, 生产者就可以多赚一些钱,因此尽量把商品价格定得高些。
但如果把商品价格定得太高,又会赶走许多支付能力较低、需求比较弹性化的消费者,从而导致生产者利润的减少。采取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 既以较高的商品价格赚得富人的钱、 需求比较高的人的钱, 又以较低的价格把穷人的钱、需求不是很高的人的也赚过来,这就是目的,也是“价格歧视”产生的根本动因。
最典型的例子
飞机票,商务旅行的票价总要比一般旅行的票价高,因为航空公司对于时间要求比较紧的商务顾客收取100%的票价,而对提前订票时间弹性比较大的顾客采取打折售价的销售方式。 “当某人愿付400美元时,你不会以69美元卖给他一个座位。
与此同时,航空公司是愿意69美元卖掉一个座位而不愿意让它空着的。 ”美国航空公司的一位副总裁道出了价格歧视策略的意义。
只要有可能,商家就要实行“价格歧视” 的定价策略。 每一个消费者都有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只要商家能够在市场上将他们有效地分割开来, 实行价格歧视就可以“捕获” 更多的顾客,把能够支付高价的顾客与只能支付低价的顾客一网打尽,获取最大可能的利润。
在定价策略上,很多大企业做得相当好,我们可以看到,一般的大企业都会有多个品牌,形成品牌群,利用不同的品牌的顾客群,针对不同档次的消费者定出不同的价位,从而获得最大利润。 实行的多品牌策略是一个典型的多级价格歧视,五粮液公司和宝洁公司经常使用这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