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波特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专著《品牌间选择、战略及双边市场力量》。在这部著作中,波特关于企业竞争战略的思想开始崭露头角。1979年,他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论文《竞争力如何塑造战略》(How Competition Forces Shape Strategy),凭此获得了他个人的第一个“麦肯锡奖”。在这篇论文中,波特提出了闻名全球的五力模型。1980年,波特出版了“三部曲”当中的第一部——《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系统全面地展开了五力模型(.ve forces model)的深入阐述,对产业结构、产业环境、产业发展和战略决策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观点。此后,波特在战略管理领域声名鹊起,甚至带动了世界各地的企业、产业的竞争战略研究热潮。
波特并不像其他社会科学学者那样,仅仅埋头在书斋里做学问。他的目标不是进行纯理论研究,而是要关注实践。他的著作是写给那些产业界的实干家们看的,而不是专门给学者读的。从这种动机出发,他频频地出入各种公开场合,发表演讲,给企业、产业的领导人甚至政治领导人讲课,致力于提高实业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在对现实运行的调查了解中,波特又反过来充实和扩展自己的研究。1985年,“三部曲”的第二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顺利出版,标志着他构建的企业战略竞争理论基本成型。在该书中,波特创建了价值链(value chain)这一分析工具,以解决此前五力模型的不足。五力模型和价值链的融合,使波特的理论在分析现实经营问题方面变得更有说服力,他在战略竞争管理领域的地位得以最终奠定。
20世纪80年代中期,波特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地区和国家竞争力”上。这种对整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关注,在他日后的研究中贯穿至今。正如他自己所言,他的真正的兴趣在区域竞争力上。从1982年应邀参与并担任里根总统的产业竞争委员会主席开始,他从企业、产业竞争研究领域逐渐转移到更为广阔的地区、国家和跨国竞争力研究领域,这一研究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三部曲”的第三部——《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书中。在这部巨著里他提出了“钻石模型”(diamond model),利用这一模型,对由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创立并一直发展至今、在发展经济学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比较优势”理论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进行了重大修正,提出了“集群理论”。他认为,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基于静态研究视角,而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瞬息万变,决定经济竞争力的不再是传统观念中认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而是以创新为内涵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不仅包括技术上的创新,也包括相关的政策安排、制度设计、高级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国家竞争力不是来源于比较,而是来源于内生。至此,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体系被完整地构建出来了。
目前,波特对美国内地城市的关注成为他竞争力研究的最新方向。他声称,相对于重新分配财富,创造财富是消灭贫困与不平等的更有效的良药。
迈克尔·波特对竞争情有独钟,直到今天,他在其研究领域中探索的脚步依旧没有放慢。美国东海岸,一个又一个的研究中心标志着波特在学术上的扩张,全职的研究人员在这些中心里经手着应接不暇的项目,从竞争力研究到内地城市的发展,这一切满足着他那颗学者的心灵。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竞争这块丰沃的领域中,我投下了20余年的研究光阴。尽管经济学家的训练使我谨守经济理性原则,但是我的志趣是掌握企业与产业的复杂性,并找出更先进的理论供产业界活用。我的目标是发展出一个严谨而实用、能够理解竞争的理论架构,并作为跨越理论与实务间鸿沟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