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为了完成任务而不辞辛劳地连续工作,弄得自己身心疲惫。更关键的是,最后还是没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有些人十分喜欢自己的工作,也希望展现自己更强的一面,于是像上了发条似的拼命地工作。他们直到有一天累倒了才明白过来,休息好了才能更好地工作。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现象,有些问题不管你如何去思考,都想不出解决的办法,却在不经意间闪出一个好的法子。例如你为了提前完成任务,在晚上用了两个小时去分析一个程序问题,最后还是解决不了。但就是在回家的路上,你却突然恍然大悟,一个灵感闪现出来。
作为管理者,在工作中要注意劳逸结合。试想,如果一个问题花了一两个小时还是不能解决,那么再想下去也不一定会有什么办法。这时候不如停下来休息放松或是干点别的事情,说不定在放松的片刻会有灵光一动。
休息与工作并不是矛盾的。休息好了才会有更好的精神状态,让你时刻充满对工作的热情,也是让你能连续工作的保障。近些年来,我们常常能听到某一个人因过劳而猝死的消息。在惋惜的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凡事都要有一个度,对工作的投入也一样,不懂得劳逸结合是做不好工作的。也许眼前能取得一些令人羡慕的成绩,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一个不好的现象。
李嘉诚是世界华人首富,拥有健康的身体对他来说无比重要。他对“健康”有独特的认识:“人的健康如堤坝保养,在发觉渗漏之初,只需很少力量就能堵塞漏洞。如果不予理会,至崩堤时才作补救,则纵使花费更多人力物力,亦未必能够挽回。”他保持健康的秘诀是:生活要有规律和秩序,不抽烟不喝酒。他每天早晨6点起床,每天锻炼一个半小时,比如打高尔夫球、游泳和跑步等,从不间断。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养成健康的习惯,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千万不可时断时续。只要有心,即便家中狭窄也能坚持做运动,不要为懒惰找借口。说起饮食,他的一日三餐都很简单,最喜欢青菜白饭,口味清淡,而且少吃肉。就算吃鱼,也是吃香港人俗称的猫鱼,一种最便宜的小鱼。
李嘉诚73岁时,有一次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现场测血压,所得结果证明他非常健康。正是他健康的身体,保证了他的事业在老年后依然得到发展。
万科老总王石离开管理第一线已经有好多年时间了,很多人都知道他把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了登山、漂流、滑雪、飞伞等运动上。
不过王石分得很清楚,对他来说,登山只是个人爱好,而“万科是公司的事业”。当然他也不会由于工作而舍弃登山,因为在他看来“工作不是生活的目标”。王石从事这种风险极大的运动,源于他在一次生病后对健康的极度渴求。1995年,他由于腰椎血管瘤压迫神经导致左腿疼痛,被医生告诫可能会下肢瘫痪。当时,王石意识到自己有可能下半生都在轮椅上度过,于是决定赶在瘫痪前实现攀登珠峰的愿望。当然众所周知,王石没有瘫痪,却登上了珠峰,成为中国年龄最大的珠峰登顶者。
王石对于登顶珠峰成功的最大感触是:成功登顶是由于他充分把握了节奏兴奋点。既不可提前兴奋,更要避免该兴奋时兴奋不起来。假如提前兴奋,就会导致一切精力提前发挥,而无法保持到真正登顶。因此,在登顶过程中要无视任何与登顶无关的事情,将兴奋降到最低点才可以。
要么死在山顶上,要么死在山脚下。很多人认为,这位经常剃着小平头的王石对登山的痴迷程度超过了房产。甚至业界有人戏言,王石有朝一日会把总部搬到珠峰上。王石的阳光、执著和坚毅,正颠覆着我国企业家的传统形象,为现代企业家们所推崇。
“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认人生有诸多虚假意义的人,更能寻找人生的信念。”捷克前总统兼作家哈维尔的这句话,就贴在万科集团网站王石的个人专栏上。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俄国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头这样写道。雅虎创始人杨致远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托尔斯泰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他准备写一部悲剧。否则,他完全可以这样说:不幸的家庭都是一样的,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
我国很多企业家的成功常常以牺牲家庭和孩子作为代价,最后事业成功却家庭破裂,自己反而面对孤独。这在社会中并非偶然的个案,的确有很多人都面临这样的挑战。杨致远对此感到很是遗憾,他说:“工作中的成功和工作外的成功是有关联的,一个在家庭中不快乐、不平衡的人在工作上也不会成功。我们鼓励大家有这种平衡与和谐,这很重要。”
在互联网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杨致远非常忙碌,但他仍然能够找时间与家人和朋友在一起。他说这“对我很重要”。他喜欢运动,无论是篮球、网球、高尔夫球,他都喜欢跟太太或朋友一起去打打。他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健康,并深深享受着这种快乐。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能看出,大凡出色的人都是懂得自我管理自己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