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在中国

2019年8月10日16:40:19公共关系在中国已关闭评论

(二)迅速兴起时期

公共关系在中国的迅速兴起时期是指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 当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公共关系在我国呈现出蓬勃兴起的局面。

公共关系在中国的迅速兴起主要体现在公共关系公司、公共关系协会的成立,公共关系教育培训的起步,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开始以及公共关系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等几个方面。

1985年,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两家公共关系公司-伟达公司和博雅公司先后进入我国。同年8月,博雅公司与中国新华社所属的中国新闻发展公司签订协议,共同为在我国从事贸易的外国机构提供公共关系服务。 中国新闻发展公司为此成立了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这是我国第一家公共关系公司。

1986年1月,中山大学在广州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公共关系研究会;同年11月,我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关系协会一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成立;1987年5月,全国权威性的公共关系社团组织一一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此后,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若干大中城市相继成立地方性的公共关系群众社团和学术组织, 这些学术团体积极开展公共关系的研究活动。从1988年起, 全国公共关系组织联席会议相继在杭州、西安、 广州等地召开,1989年底,全国高校第一届公共关系教学研讨会在深圳召开。 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内部的公共关系部开始挂牌运作,在公共关系实践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

1985年1月,深圳市总工会率先创办了公共关系培训班,开我国公共关系教育之先河。 同年6月,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举办公共关系讲座。 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企业和社会团体,也相继在不同的地区和范围内开办了各种形式的公共关系培训班。 这些培训活动对于公共关系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公共关系实践的发展,培养高级公共关系专门人才的教育也开始起步,从1985年起,公共关系学开始列入我国的大学课程。 1985年9月深圳大学首先增设了公共关系专业。 此后,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近百所大学相继开设公共关系课程,从而使公共关系这种全新的思想观念和理论知识在高等学校得到迅速传播和普及。

80年代后期,一批有识之士开始结合中国政治、经济、 文化的特点探索中国公共关系的理论问题。 1986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公共关系课题组编著的《公共关系学概论》率先问世; 同年12月,王乐夫、廖为建等人的著作《公共关系学》随后出版;同时,英国著名公共关系专家弗兰克·杰夫金斯的著作《公共关系学》被译成中文出版。 1988年1月,中国第一家公共关系专业报纸-一《公共关系报》在杭州创刊,向全国发行; 1989年1月,中国第一份公共关系杂志一一《公共关系》在西安创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在我国理论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公共关系的热潮, 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6年底到1989年底,在这短短的3年时间里,我国正式出版发行的各种公共关系教材、专著、译著达100多种。

在公共关系的迅速兴起时期,由于具有中国特色、 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关系理论尚未建立起来,而引进的国外的公共关系理论又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中国的公共关系实践,这种由理论落后于实践而导致的偏差与误解,使得公共关系领域出现了机械模仿、 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等现象。 综合 “公共关系”在我国受到的批评, 可以归为如下六个方面。

一是出演剧目方面。 批评者指出,“公共关系” 在我国出演的剧目虽然相当叫座,剧院的经济效益非常之好,但有些戏的社会效果却大成问题。 原因是这些戏的剧情不少是告诉人们怎样运用不正当的手段赚钱,闻之有股强烈的铜臭味和市侩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相径庭,而且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副作用。

二是饰演角色方面。 批评者指出,“公共关系” 在我国饰演的角色,主要是“公关小姐” ,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人精于 “走后门”、 “拉关系”之道。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公关小姐”是以正面角色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的。 在不正之风此起彼伏的今天,这样的“公关小姐”的出现至少是在客观上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

三是表演技巧方面。 批评者认为,“公共关系” 的演技确属不凡, 但其中有些手段可谓腐朽透顶, 诸如火柴盒里放金戒指、香烟壳里塞巨钞、 搓麻将时故意输钱、以女色引诱客户之类的花招,令每一个正直的观众都感到不堪入目。

四是个人形象方面。 批评者指出,“公共关系”在我国由于主要饰演“公关小姐”一角, “这致使许多中国人认为,公关就是公关小姐,公关小姐就是公关。 在这些人的印象中,公关小姐就是那些一天到晚出入于高级轿车豪华饭店,应酬于觥筹交错之中的交际花”。

“公共关系” 的名字竟然与“交际花”联系在一起,其形象如何自然是无须多说了。

五是个人生活方面。 批评者认为,“公共关系”在生活上搞特殊化,有脱离群众之嫌。 理由是, “公共关系”从来到我国的第一天起就钻进了豪华的宾馆酒店, 过着与老百姓不一样的生活。

最近几年 “她”虽然频频出现在工厂、农村,似乎也响应了 “下基层”的号召,但至多只能算是“下马观花”,因为“她”的主要住址仍是那些星级水准的宾馆酒店,电视剧《公关小姐》可以证之。 当然, “公共关系”过的这种生活,与“她”的“交际花”形象是互为印证的。

六是个人道德方面。 “公共关系”在这方面受到的批评,同“她”在国外受到的批评差不多,也是歪曲事实、 混淆视听之类,这里不再赘述。

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公共关系事业在我国的正常发展。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一时期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和进展,在实践领域的经验和教训,都将成为公共关系在我国稳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