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与内涵

2019年8月8日21:00:21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与内涵已关闭评论

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叫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指企业内部建立的,为保证产品质量或质量目标所必需的、系统的质量活动。 它根据企业特点选用若干体系要素加以组合, 加强设计研制、生产、检验、 销售、 使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并予以制度化、 标准化,成为企业内部质量工作的活动程序。在现代企业管理中,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普遍采用的质量管理体系。

1.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符合性

有效开展质量管理,必须设计、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对依据ISO9001国际标准设计、建立、 实施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决策负责, 对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提供适宜的资源负责; 管理者代表和质量职能部门对形成文件的程序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的建立和运行负直接责任。

2.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唯一性

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建立, 应结合组织的质量目标、产品类别、 过程特点和实践经验。 因此,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有不同的特点。

3.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系统性

质量管理体系是各组成部分相互关联和作用的组合体,

包括: 组织结构-合理的组织机构和明确的职责、权限及协调的关系;

程序-规定到位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和作业指导书,是过程运行和进行活动的依据;

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是通过其所需过程的有效运行来实现的;

资源一一必需、 充分且适宜的资源包括人员、资金、设施、设备、料件、能源、技术和方法。

4.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全面有效性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应是全面有效的,既能满足组织内部质量管理的要求,又能满足组织与顾客的合同要求,还能满足第二方认定、第三方认证和注册的要求。

5.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预防性

质量管理体系应能采用适当的预防措施,有一定的防止重大质量问题发生的能力。

6.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动态性

最高管理者定期批准进行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定期进行管理评审,以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还要支持质量职能部门(含车间)采用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改进过程,从而完善体系。

7.质量管理体系应持续受控

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过程及活动应持续受控。

8.质量管理体系应最佳化

组织应综合考虑利益、 成本和风险,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使其最佳化。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