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之间不信任的根源在于热衷于揣测别人,容易出现“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的想法。 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投射现象,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陷阱,在心理学上称为“投射效应”。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斯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罗斯在一所大学里挑选了80大学生来研究投射效应。 他向这些大学生征求意见,问其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来回走动。
调查的结果显示, 只有48名大学生愿意背着牌子在校园里走,并且他们认为,大部分的学生都愿意这样做;只有少数学生拒绝背着牌子在校园里走,而他们的理由是: 其他学生不愿意这样做。
实验表明,这些学生都将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投射到别人的身上, 想当然地认为别人会同他们持一样的看法。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总是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绪、 好恶、观念、 个性等心理特征加诸于别人,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
我们熟知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五十步笑百步”等成语典故说的就是典型的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的产生与我们的认知模式有关一当我们认识或理解一件事物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理解别人,结果发现我们与他人的一些相同的倾向。实际上,我们是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了他人身上,那些相同的倾向只是我们自己的倾向。
投射效应有两种,一种是负面投射,如一个自私的人倾向于认为别人也很自私。 另一种投射是正面投射,如一个善良的人容易把别人想得太过善良。由心理学家丹尼尔 ·卡内曼提出的有限理性理论解释了人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负面投射。
有限理论指出,相比自己得到的,我们更在意自己损失的。 比如, 我们丢失100元的痛苦程度和持续时间大于捡到100元的快乐程度和持续时间。
卡内曼指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进行负面投射。 因为人们在损失面前变得更加谨慎, 往往会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
减少负面投射的基本方法就是沟通,沟通往往可以减少负面投射的存在,使彼此加深信任。
投射效应是人们的一种常见心理,人们可以通过这种心理适当地揣摩别人的意图。 但是如果投射效应过于严重,总是偏颇地以己度人,那么我们将无法真正了解别人,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更难以形成积极、 正确的行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