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性本能是人的一种本能,弗洛伊德将其归结为与人天生的本能相对应的另一种本能。 但是,破坏性本能在现实生活中总会受到理性和规则的约束。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人的破坏性本能并不会表现出来, 然而心理学家发现,特定的条件可以诱发人表现出破坏性本能。
1969年,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 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然后把其中的一辆停放在一个中产阶级聚居的帕洛阿尔托社区,把另一辆放在以杂乱著称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他把停放在布朗克斯区的那辆汽车的车牌拿掉,天窗打开。 第二天,这辆汽车就被人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社区的那辆车则无人问津, 还是原来的样子。 后来, 津巴多把那辆车的玻璃敲碎了,仅仅过了几个小时,那辆车就不见了。
人们对待两辆汽车的行为表明,被破坏的东西会引发人们进一步破坏的意图和行为,从而产生消极的行为甚至犯罪。
这就是后来的研究者提出的“破窗效应”:
如果有人打破了一栋楼的玻璃,而户主并没有及时修理,那么,在的时间里, 会有更多的人受到暗示而去打破更多的玻璃。 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破玻璃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滋生了人们的犯罪行为。
破窗效应会使人的行为陷入无规则的暗示中,从而纵容个体的破坏性行为,它可以解释生活中很多现象。 我们在看待或处理问题时, 都会不自觉地出现这种破窗效应。
一份工作做得不够好且离自己的目标有距离的时候, 你总是会觉得既然已经如此,再坏一点也坏不到哪里去,于是更坏的情况出现了。你与一个朋友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你开始对他恶语相加。 很快,你发现既然这样的话都说了,关系已经坏了,那么其他的话也可以说,也用不着再去想什么后果了。
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经常听人说,做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我们现在可以说,一点一滴的行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一点一滴可能引发破窗效应式的连锁反应。 你可以选择好的行为, 让好的行为形成“弥漫”式的发展。 但是,我们更应该记住:当我们产生了一个错误的心理和行为的时候,如果不加矫正,就会不断错下去,直到全面犯错而无可挽救。
破窗效应说明, 人们的行为很容易受到环境的暗示和诱导,很多小的失误也可能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