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绩效模式建立在一组相互关联的核心价值观和原则的基础上。核心价值观共有十一条,反映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对许多世界级成功企业的经验总结。
(1)追求卓越的领导。领导力是一个组织成功的关键。组织的高层领导应确定组织的发展方向、价值观和长短期的绩效目标。高层领导应确保建立组织追求卓越的战略、管理系统、方法和激励机制,激励员工勇于奉献、成长、学习和创新。高层领导应通过管理机构对组织的道德行为、绩效和所有利益相关方负责,并以自己的道德行为、领导力、进取精神发挥表率作用,有力地强化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意识,带领全体员工实现组织的目标。
(2)顾客导向的卓越。组织要树立顾客导向的经营理念,认识到组织绩效是由组织的顾客来评价和决定的。组织必须考虑产品和服务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达到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并由此提高组织绩效。
(3)组织和个人的学习。要应对环境的变化,实现可持续的卓越绩效水平,必须提高组织和个人的学习能力。学习必须成为组织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通过员工的创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顾客的意见、最佳实践分享和标杆学习以实现产品、服务的改进,开发新的商机,提高组织的效率,降低质量成本,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和公民义务。个人的学习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为员工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同时使组织获得优秀的员工队伍。
(4)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组织的成功越来越取决于全体员工及合作伙伴不断增长的知识、技能、创造力和工作动机。重视员工意味着确保员工的满意、发展和权益。组织与外部的顾客、供应商、分销商和协会等机构之间建立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将有利于组织进入新的市场领域,或者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增强组织与合作伙伴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领先能力。
(5)快速反应和灵活性。要在全球化的竞争市场上取得成功,组织要有应对快速变化的能力和灵活性,以满足全球顾客快速变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为了实现快速反应,组织要不断缩短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周期、生产周期,加快现有产品、服务的改进速度。
(6)关注未来。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组织不能满足于眼前绩效水平,要有战略性思维,关注组织未来持续稳定发展,让组织的利益相关方——顾客、员工、股东、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公众及社会对组织建立长期信心。
(7)促进创新的管理。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形成组织的竞争优势。创新意味着组织对产品、服务和过程进行有意义的改变,为利益相关方创造新的价值,把组织的绩效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组织应对创新进行引导,以提高顾客满意为导向,使之融入组织的各项工作中,进行观念、机构、机制、流程和市场等管理方面的创新。
(8)基于事实的管理。基于事实的管理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是指组织的管理必须依据对其绩效的测量和分析。通过对测量得到的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变化的趋势,找出重点问题,识别其中的因果关系,用于组织进行绩效的评价、决策、改进和管理,而且还可以将组织的绩效水平与其竞争对手或标杆的“最佳实践”进行比较,识别自己的优势和弱项,促进组织的持续改进。
(9)社会责任与公民义务。组织应注重对社会所负有的责任,并履行好公民义务。在组织的经营过程中,以及在组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内,要恪守商业道德,保护公众健康、安全和环境,注重保护资源。组织应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建立组织内外部有效的监管体系。履行公民义务是指组织在资源许可的条件下,对社区公益事业的支持。组织对于社会责任的管理应采用适当的绩效测量指标,并明确领导的责任。
(10)关注结果和创造价值。组织的绩效评价应体现结果导向,关注关键的结果,主要包括顾客满意程度、产品和服务、财务和市场、人力资源、组织效率、社会责任六个方面。这些结果能为组织关键的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和平衡其相互间的利益。通过为主要的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将培育起忠诚的顾客,实现组织绩效的增长。
(11)系统的观点。卓越绩效模式强调以系统的观点来管理整个组织及其关键过程,实现组织的卓越绩效。卓越绩效模式七个方面的要求和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一个系统的框架和协调机制,强调了组织的整体性、一致性和协调性。系统的观点体现了组织所有活动都是以市场和顾客需求为出发点,最终达到顾客满意的目的;各个条款的目的都是以顾客满意为核心,他们之间是以绩效测量指标为纽带,各项活动均依据战略目标的要求,按照PDCA循环展开,进行系统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