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绩效模式产生的背景

2024年1月4日18:45:02卓越绩效模式产生的背景已关闭评论

20世纪初,现代意义上的质量管理活动才真正开始,根据解决质量问题的手段和方式的不同,一般可以将现代质量管理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可以看作是第一阶段,通常称为质量检验阶段,这一阶段基本上是“事后把关式”的质量管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属于第二阶段,称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质量管理的链条从事后检验向前延伸,强调应用统计技术预防和控制过程中不合格的发生;第三阶段即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质量控制,使质量管理实现定量化,变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951年美国著名质量专家朱兰在《质量控制手册》(第一版)中明确提出,为了对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除了统计质量控制以外,尚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质量职能必须予以关注。195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费恩保姆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控制(TQC)”的概念,他认为解决质量问题不能只局限于统计质量控制,后逐渐发展成为满足顾客要求所必须的所有过程,方法也变得多样化了。1994年版ISO 9000族标准将全面质量管理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日本在1950年以后邀请戴明、朱兰等美国质量专家赴日讲学指导,引进统计质量控制等方法,之后在实践中逐渐发展成为“全公司的质量管理”(CWQC),并开发出许多有效的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博士概括出“全公司质量管理的特点在于整个公司从上层管理人员到全体职工都参加质量管理”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在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的成功实践和领先地位,日本企业在许多领域打败了美国企业,日本经济和日本企业的竞争力达到了巅峰。伴随着日本制造的精良产品,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几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地方。美国众议院科学、研究和技术委员会举行了一系列听证会,1987年1月6日,《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提高法》获得通过,该法案于1987年8月20日获得了罗纳德·里根总统的签署,成为了100—107号公法。法案规定了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计划的创立。

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的评审依据称为“卓越绩效准则”。该准则是决定获奖者和向申请者提供反馈的基础。这套准则的出台很快引起了美国及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关注,因为它不仅能为申报质量奖的企业提供一个评价标准,而且有助于提高各类组织的质量绩效标准和期望水平;在对于关键质量要求和运作绩效要求有共同理解的基础上,能够促进各类组织之间及组织内部的交流与共享,还可以作为计划、培训、评估及其他用途的工具。美国国家质量奖的设立,相当程度地促成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后的经济发展,使之重新回归世界经济霸主的位置。该评价准则每年都要进行修订,力图体现被证明行之有效的那些先进的管理实践,帮助使用者应对日益复杂的挑战。

目前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质量奖,以波多里奇质量奖评价标准为代表的卓越绩效准则目前已成为“经营管理事实上的国际标准”,作为一种可重复使用的绩效管理和持续改进的系统方法指南,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我国在学习卓越绩效模式的过程中,也结合了国情来应用。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