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前后,世界进入到科技、信息、经济全面飞速发展时期,同时竞争加剧、风险日增。为了谋求企业的长期生存发展,开始注重构建竞争优势。这样,在经历了长期规划、战略规划等阶段之后,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战略管理理论。
1. 战略管理的含义
所谓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是指对一个企业或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作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
2.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H·伊戈尔·安索夫(H·Igor Ansoff,1918~2002年)的《公司战略》)(1965年)一书的问世,开创了战略规划的先河。到1976年,安索夫的《从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一书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作为战略管理的一代宗师,他首次提出公司战略概念、战略管理概念、战略规划的系统理论、企业竞争优势概念,以及把战略管理与混乱环境联系起来的权变理论。因此,管理学界把安索夫尊称为战略管理的鼻祖。
20世纪80年代初,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E·波特(Michael E·Porter)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取得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波特提出了“5种竞争力量”和“3种竞争战略”等诸多竞争战略理论观点。
波特认为决定企业获利能力的首要因素是“产业吸引力”。企业在拟订竞争战略时,必须要深入了解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法则。竞争法则可以用5种竞争力来具体分析,这5种竞争力包括新加入者的威胁、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供货商的议价能力及既有竞争者。
这5种竞争力能够决定产业的获利能力,它们会影响产品的价格、成本与必要的投资,也决定了产业结构。企业如果要想拥有长期的获利能力,就必须先了解所处的产业结构,并塑造对企业有利的产业结构。
波特认为,在与5种竞争力量的抗争中,蕴涵着3种成功型战略思想,这3种思路是:总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在内部加强成本控制,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广告等领域里把成本降到低于行业当中的低成本制造商和供应者;差异化战略,是指将产品或公司提供的服务差别化,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树立起一些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专一化战略,是指企业集中精力服务于一个范围较小的细分市场。波特认为,这些战略类型的目标是使企业的经营在产业竞争中高人一筹:在一些产业中,这意味着企业可取得较高的收益;而在另外一些产业中,一种战略的成功可能只是企业在绝对意义上能获取些微收益的必要条件。有时企业追逐的基本目标可能不止一个,但波特认为这种情况实现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为贯彻任何一种战略,通常都需要全力以赴,并且要有一个支持这一战略的组织安排。如果企业的基本目标不只一个,则这些方面的资源将被分散。
波特的竞争战略研究开创了企业经营战略的崭新领域,对全球企业发展和管理理论研究的进步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90年代以后,战略联盟理论的出现,使人们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企业间各种形式的联合。这一理论强调竞争合作,认为竞争优势是构建在自身优势与他人竞争优势结合的基础上的。但是,联盟本身固有的缺陷,以及基于竞争基础上的合作,使得这种理论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之处,企业还在寻求一种更能体现众多优越之处的合理安排形式。进入90年代中期,随着产业环境的日益动态化,技术创新的加快,竞争的全球化和顾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企业逐渐认识到,如果想要发展,无论是增强自己的能力,还是拓展新的市场,都得与其他企业共同创造消费者感兴趣的新价值。企业必须培养以发展为导向的协作性经济群体。在此背景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