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企业中成群结队的检验员
(1)检验员越少越好。
目前,企业在质量管理中有很多误区,它们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管理工作,比如企业内成群结队的检验员,这在很多企业中被认为是正常的,其实这是不正常的。检验员在管理中其实也是一种浪费,如果企业不纠正这个错误,检验员就会越来越多,一旦企业把检验员的工作再量化到极致,然后说检验员的工作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就表明这种浪费越来越严重。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客户的要求越来严格,他们要求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研究,如何正确设置检验员,甚至减少检验员。
(2)减少或消除检验员。
第一,设置质量控制点。
很多企业之所以设置检验员主要是因为员工有犯错误的时候,或者技术上存在缺陷。如果消除了这些理由,那么检验员也应该相应减少或完全被消除了。首先,员工如果不犯错误,第一次就做对了,那检验员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其次,当今世界所有的设计技术都不是完美的,总会存在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是科学所允许的,那只在这些地方设置检验员就可以了。
根据二八原则,我们要找到存在关键性缺陷的20%,并标示成质量控制点。所谓质量控制点,就是连续三次以上出现重复性质量问题的地方,可以用一个通俗的故事来解释何谓质量控制点。
《射雕英雄传》中的主人公是郭靖。郭靖在大漠中有段经历,讲的是他与师父在大漠遇到一对夫妻,就是梅超风与她的丈夫陈玄风。陈玄风功夫练得登峰造极、炉火纯青、刀枪不入。可是却被郭靖这个小娃娃一刀给捅死了,这不是很矛盾吗,刀枪不入的人怎么会被捅死?
金庸认为世界万物是有缺陷的。郭靖捅在陈玄风身上的什么部位了?肚脐眼。在武术中,肚脐眼有个专业术语,叫“气门”,也就是“死穴”。只要捅在这个位置上,谁都可以杀了陈玄风。
在一条生产线上,质量控制点就是它的“死穴”。
如果检验员知道这条生产线的“死穴”,那么他的工作就简单了,他可以先预防,让这个地方不出问题;一旦无法预防,那就要靠技术部不断革新技术,攻克、消除这个“死穴”;如果技术攻克不了,那就干脆用机器,杜绝问题的再发生。就这么简单,高深的知识和理念,用通俗的方式解释,大家就明白了。
第二,零缺陷管理。
如果某个地方重复出现质量缺陷,那一边让检验员检查,保证产品能够出货;一边做技术攻关,消除缺陷。如果靠我们的技术无法解决这个缺陷,那可以设置机器,这就是零缺陷管理。
零缺陷管理,就是上道工序设备在给下道工序设备提供产品之前,先发送一组数据和信息给下道工序设备进行解读。在解读中,下道工序设备如果发现其中存在不良品,就立即排斥。丰田就是这样靠机器来消除检验员的。
但有的公司达不到丰田的水平,全公司只有三名检验员,这也算是标准化企业。精益是机器化,没有检验员;标准化是有检验员,但是很少,三个人就可以负责全公司的工序检验。
有一家公司的三名检验员平时戴黄色工作帽,穿黄色工作服、黄色工作鞋,一身黄,让员工眼睛一瞟就知道检验员在那边。一旦发现问题,检验员就会停下来,从口袋里拿出一张卡片,当然卡片也是黄色的,叫“黄牌警告”。他们会在卡片上详细地描述所发现的问题,应该如何改善,并写上三四条改善意见。收到黄牌的员工,拿起来一看,自己的机器被检出问题了,并且提出了改善意见,于是朝检验员深深地鞠一躬,并会说:“谢谢你帮我发现问题,谢谢你帮我提出改善意见。”
2. 企业中的返修部
返工也是一种错误,在质量管理精细化前,必须要纠正这些错误,否则就是错上加错。
“精细化”的返修部
当年,我曾走访一家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发现他们竟然设置了一个部门——返修部,让我大吃一惊。我说你们企业在国内也是相当有名气和地位的,没想到你们的管理如此薄弱,居然还有返修部!
他们的生产总监说,老师,说到返修部,我正有一件头痛的事情,返修部的员工已经向公司打报告了,要涨工资。涨吧好像不对,但我又说不清楚哪里不对;不涨吧,返修部员工又有抱怨。老师你帮我解决一下吧。我说那你把返修部的大概情况告诉我,我帮你分析分析。
没想到,他从办公室拿了一个本子过来,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和组织结构设置,即返修部组织结构图,看上去设置得很科学。这家企业是做精细化管理的,可是这样的精细化管理,不是越做越错?他们返修部组织结构图,确实够精细化,上有返修部正副部长、返修科正副科长,下有返修组正副组长,以及58名返修工人,但返修部本身就是错的啊!
这家企业不倒闭就怪了,错的东西越精细,浪费越严重,破坏性越大。因为他没有认识到返工是不正确的。所以在进行精细化管理之前,必须要纠正错误,树立正确的理念,然后再建立和完善精细化管理,细化正确的事情。
企业设立返修部,就会让员工觉得返修是合理的。我听说,这家企业的返修部部长的工资比制造部经理工资还要高。员工想:我有个老乡在返修部,我今天做100个产品,我要保证10个是返修的,要不老乡就没工资了。员工要是这样想,企业还能发展吗?这就是错误的精细化。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企业管理者。质量管理是非常专业的。人类从开始劳动时就有生产。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才逐渐衍生出质量,它是一门纯科学。虽然企业中有很多质量管理人员,但还不够专业,因为我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质量管理。
到底什么是质量管理?什么是质量?除了检验和返修外,还有哪些是错误的?
3. 生产与质量是“天敌”
在走访很多企业后,我发现,从来没有一个生产部经理和质量部经理能够坐一条“板凳”,他们总是在斗争。销售部和生产部斗,生产部和质量部斗,只要一开会,就打、就吵,最后出现沟通问题,这些都是管理不善造成的。
4. “片警”式的员工
什么叫片警?就是各管一片的人员,“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片警”式员工,就是只会做一道工序的员工,他们是计件工资制的伴生物。计件工资制是美国30年代的产物,是由泰罗发现的。美国经济大爆炸,为了提高工人工作效率,就诞生了这样一个体制。但在这个体制中并没有质量的概念,计件工资制其实关注的只有数量。目前很多中国企业,仍在使用这种制度,严重地束缚、捆绑员工的“手脚”。
实行计件工资制的员工,只会做一个工序上的技术,做完就不管了,剩下的都交给检验员,就会造成大量返工。计件工资制被俗称为检验员的“妈妈”,它创造了检验员,因此也增加了检验的浪费、停止、返工现象。
如何打破这种状况呢?那就要发展体制,实行交叉追溯工资制。交叉追溯工资制,就是让员工控制员工,而不是让检验员来控制员工。让员工控制员工,其要点是员工必须是多能型的。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介绍了多能型员工要有三种职能,即能做本道工序,能做上道工序,还能做下道工序。会做上道工序,对上道工序提供的产品就会检验;会做下道工序,就知道下道工序需要什么产品,按要求把产品做给他,这样就不需要检验了;而且下道工序可以向上道工序追溯问责,你提供的产品不良,我可以追溯你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