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是组织、团队和个人协同的思维

2019年8月23日23:33:13OKR是组织、团队和个人协同的思维已关闭评论

知名管理学者陈春花教授说,百年管理已从分工走向协同。长期以来,管理强调的是“分工、分权、分利”,这条脉络是围绕“研究如何通过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组织绩效”而展开的。但是,获取组织绩效的关键是:要把企业看作“一个整体”,上下同欲,共同努力。

“如何确保组织目标落地”,一直是组织最关注的要项。过去落地的手段,主要是层层分解,将组织的目标分解到具体的部门乃至员工。在《这就是OKR》一书中介绍的“沙滩独角兽”公司的OKR,就是采用了这种层层分解的形式。我们观察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上级的KR,会成为下级的O;上级的KR,在下级都能找到对应的责任分解和承担。

这种分解,不同于过去我们常用的数字分解。它不仅关注数字,更关注为完成数字所需要做的贡献。这不仅可以保证落地“显性化”,更重要的是让落地更具“可行性”(这不同于在KPI分解中,我们常常将利润率提升的目标分解到财务部,虽然表面上实现了责任的分解,但并不是真正落地)。

其次,在实践中,为了完成各自的目标,组织中各部门通常会产生“筒仓思维”(也就是部门墙或本位主义)。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忽视了横向的协同。OKR方法,不仅强调纵向分解,还强调横向协同,要实现“上下左右对齐”。我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无论哪个层级,都应该对准组织最高层的OKR,这就是“北极星”;同时,为了完成“最高层的OKR”,部门之间需要协同,以保证组织最高层的OKR实现。

最后,我们不仅从上至下,还要从下至上。过去,组织制定目标,更多的是上级的分解,是命令和控制,没有关注责任者自身内心的想法。这与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德鲁克的目标管理,强调自我设定目标、自我控制,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在当前这个时代,一线员工对业务中的问题、瓶颈更有发言权,一线员工对客户的了解更清晰,因此要充分尊重一线员工。另外,更重要的是,只有责任者自身形成内心的承诺并达成共识,才能真正实现协同,而不是形式上的协同。

综上,OKR的协同,是从上至下、从下至上、横向之间的360度协同。

提示

1. 无论哪个层级设定OKR时,都需要对准公司OKR。要多问问,对于公司OKR,自己能做那些贡献。

2. OKR不应该是由上级帮助自己制定的,而是由责任者制定的,尤其是关键结果。

3. 在制定OKR时,我们要进行360度检查,确保对齐协同。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