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皮格马利翁说开去
身为父母,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你是否气愤地责骂过他“笨蛋”、“傻瓜”?当孩子不听话淘气时,你是否生气地训斥过他“没出息”、“没素质”?当孩子没有达到你为他制定的目标时,你是否很失望地唠叨“你什么时候能给我们争口气呢”?如果这些你都做过,那你可要检讨了。其实,每个孩子都可能是天才,关键在于你对他寄予何等的期望。
谈到期望这个话题,我们不得不先从王子皮格马利翁说开去。
古希腊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叫皮格马利翁,他很喜欢雕塑。有一次,他用一块洁白无瑕的象牙雕刻了一个美丽的少女。王子对雕塑爱不释手,每天都以怜爱的目光深切地注视着象牙美女,甚至茶不思饭不想,坐在“她”面前,呼唤着“她”,梦想着她能够成为真正的少女。最后,王子的诚心感动了天神,天神使这位象牙少女拥有了真正的生命,和王子生活在一起。
这里讲的仅仅是个神话,却说明了一个现象:我们的热切期望,会使被我们期望的人达到我们的要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称这一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并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了验证。
1968年的某一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说是要进行一个试验。他们从1~6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这18个班的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之后,他们给每个班级的教师发了一份学生名单,并且告诉教师,根据测验的结果,名单上列出的学生是班上最优异、最有发展可能的学生。出乎很多教师的意料,名单中的孩子有些确实很优秀,但有些孩子平时表现平平,甚至水平较差。对此,罗森塔尔解释说:“请注意,我讲的是他们的发展,而非现在的情况。”鉴于罗森塔尔是这方面的专家,教师们从内心接受了这份名单。尔后,罗森塔尔又反复叮嘱教师不要把名单外传,只准教师自己知道,声称不这样的话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又来到这所学校,并对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复试,奇迹出现了,他们提供的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都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融洽,而且更乐于与别人打交道。
这就是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其实他们提供的名单是随意挑选的,罗森塔尔根本不了解那些学生,而且也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他撒了一个“权威性的谎言”。
不过,这个谎言成真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罗森塔尔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很高的权威,人们对他的话深信不疑。因此,教师们认为名单上的学生很有发展的潜能,因而寄予了他们更大的期望。虽然教师们始终保守着这张名单的秘密,但在上课时,他们还是忍不住给予这些学生充分的关注,通过眼神、笑容、音调等各种途径向他们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这些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变得更加自信、自爱、自尊、自强,变得更加幸福和快乐,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奔涌,结果真的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成了优秀的学生。
可见,期望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在教育过程中,“期望定律”常常可以发挥强大而神奇的威力。
向孩子传递积极的期望
通过罗森塔尔的实验,我们明白了,期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中国有句俗话:“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孩子发展得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
相信,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爱迪生那样聪明。可是,要知道,爱迪生之所以能成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靠家长鼓励的。
爱迪生小时候仅仅上了3个月小学就被开除了,因为学校认为他“智力低下”。但爱迪生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很有信心,她对爱迪生说:“你比别人聪明,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疑的,所以你要坚持好好读书。”
爱迪生得到了母亲的鼓励,在母亲的教导下,学到了比一般孩子在学校里多得多的知识,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伟大的发明家。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今天所享受的电灯、电影、录音机等都受惠于爱迪生的发明,归根结底归功于爱迪生母亲的期望效应。
正如积极的期望可以很好地激励孩子一样,消极的期望也可以重重地打击孩子。有人曾对少年犯罪儿童做了专门的研究,结果发现,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许多孩子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错误而被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由此可见,在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中,消极的心理期望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多么大。
有些家长因孩子的学习状况不尽如人意,费了一番工夫不见效果,就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了失望情绪,随之而来的是训斥、埋怨甚至讽刺、打骂。家长由于不能满足期望而对孩子施以心灵或身体的虐待是很不理智的,非但改变不了孩子的现状,弄不好,还会产生更消极的影响。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论孩子的学习出现什么样的挫折,家长永远要对孩子说:“只要你认为自己确实尽力了,我们就接受任何结果。”同时,家长还要对孩子说:“我们相信,你能行,你还有潜力,还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提醒教师:“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身为父母,我们不妨让孩子经常从父母的教育态度中感受到父母的心理预期,得到父母的尊重,他们就会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反之,如果我们过低地估计了孩子的能力,放弃对他们的期望,断定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好,将来不会有出息,那可真要耽误孩子终生了。换言之,只有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才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