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人类追求进步的阶梯,有研究称三年级是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分水岭,因为三年级之前主要是通过知识来学习阅读,但三年级之后则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知识。可见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重要。
在阅读的时候,人们感觉到最痛苦的是书读起来津津有味,但事后能回忆起来的却不多,再次拿起书本又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视角来看,“似曾相识”说明学习者达成了“提取”中的“再认”目标,想不起来说明尚未达成“提取”中的“回想”目标。《一探虚实》一章曾经分析过“回想”要比“再认”更困难一些,因为“回想”需要更为丰富的“提取线索”。如果在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完成对知识的深层次建构,“提取线索”就会丰富且有效起来,届时能想起来的也就越来越多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将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略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4个层次,这些层次是渐进的,第一层次的阅读并没有在第二层次的阅读中消失,第二层又包含在第三层中,第三层又在第四层中,第四层是最高的阅读层次,包括了所有的阅读层次,也超过了所有的层次。
基础阅读也称初级阅读、基本阅读或初步阅读,其基本含义是认字,一个人只要熟练掌握这个层次的阅读,就摆脱了文盲的状态。
检视阅读强调时间,读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阅读的任务。譬如用15分钟读完一本书,或是同样时间内念完两倍厚的书。
分析阅读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是优质的阅读。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主题阅读也称为比较阅读,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中都谈到的主题。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学习者需要借助他所阅读的书籍,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因此,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
思维导图是支持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有利工具。对分析阅读来说,思维导图能够帮助梳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帮助读者建立起整体认知,降低阅读的负担;对主题阅读来说,思维导图把相同主题的系列书(或文章)整理归纳到一张大图中,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一个主题(或领域)的整体感知,以及各家各派的特点。对于科研工作者以及研究生来说,对一个研究问题进行文献综述就是典型的主题阅读,思维导图在文献整理上具有巨大的潜力。
图1-1是一名高一学生对一篇阅读材料进行分析阅读所做的思维导图,原文节选自翟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共有7页近5000字的材料被浓缩为一张思维导图,实现了汲取要点,从而将厚书读薄的目标。
主题阅读的思维导图通常不是单幅的,而是一组相互关联的思维导图,可能包括宏观图、中观图和微观图。用思维导图软件制作时,可以通过超级链接将其有机连接在一起。
图1-1分析阅读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