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姆效应的启示

2019年7月22日17:48:41巴纳姆效应的启示已关闭评论

巴纳姆效应给我们的启示,一个人越了解自己,就越有力量。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认识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像老子说的:“知己者强。 ”

一个人越了解自己,就越有力量,因为他知道怎样扬长避短,以及怎样最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但是认识自己是很难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来观察自己。 正因为如此,个人便需要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 但由于外部世界的复杂多变, 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 而不能正确地认知自己。

看下面的这个小故事:

从前,有个里长押送一个犯罪的和尚到边疆去服役。 这个里长有点糊涂,记性也不大好,所以每天早晨他上路之前,都要先把所有重要的东西全部清点一遍。 他先摸摸包袱,告诉自己: “包袱在。 ” 又摸摸押解和尚的官府文书,告诉自己: “文书在。 ”然后他走过去摸摸和尚的光头和系在和尚身上的绳子,又说道: “和尚在。 ”最后摸摸自己的脑袋说: “我也在。”

里长跟和尚在路上走了好几天了,每天早晨都这样清点一遍。 有一天,狡猾的和尚想出了一个逃跑的好办法。

晚上,他们在一家客栈里住了下来。 吃晚饭的时候,和尚一个劲地给里长劝酒,把他灌醉, 躺在床上睡着了。

和尚去找了一把剃刀,把里长的头发剃光了,又解下自己身上的绳子系在里长身上,就逃跑了。

第二天早晨,里长醒了,开始例行公事地清点。 他摸摸包袱: “包袱在。 ”又摸摸文书: “文书在。”“和尚···咦,和尚呢?"里长大惊失色,但他忽然看见镜子里自己的光头,再摸摸身上系的绳子,就高兴了: “噢,和尚还在。 ” 可是忽然又恐慌起来: “那么我哪儿去了呢?"

这是个笑话,用来比喻人们有时候对自己不能有清醒的认识。

那么人怎样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呢?这就需要人能经常反省自己,不受外界环境的左右。 曾子说: “吾日三省吾身。 ”就是靠经常性的自我反省和思考,来了解自己的本性及其变化。别人的意见不是不能听, 恰恰有时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但是在听完别人的意见后,一定要进行自己的分析, 也就是说,你永远不能把自己的脑子交给别人,永远要保持自己的清醒的独立的头脑。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不犯错误,有人躲避,有人忌讳,有人强辩,有人认真反省。 从面对错误的态度中,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个人素养。

俗话说: “知人难,知己更难”

人的眼睛能看清楚远处的东西,却看不见近处的睫毛。 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很不容易。 因为自己看自己, 难免带有主观的成分、感情的色彩。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只知彼,不知己,虽称得上是智者,但还算不得是明白人。 领导者不但要尽可能了解他人, 更应该充分地了解自己,清醒地认识自己。 要做到具有自知之明和善于自处,就必须乐于自省, 严于解剖自己。 “省”是察看、检查的意思。 自省即是自身的反省,这既是自身修养完善的手段,也是通过修养而达到的一种习惯美德。 养成善于自省、勤于自察的习惯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对自己的思想活动、言行表现等进行反省

冷静地分析自己的对错得失, 明确努力的方向。 很多成功的人士都有这样一些习惯,即每天下班后、就寝前“过过电影” ,坚持写日记、 周记等。

2.与别人相比较对照检查自己。

孔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就是这个意思。 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的,只有把自己与其他的社会成员进行比较, 才能确定自己的社会位置以及长处和短处,而不是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成为不知天高地厚的“井底之蛙”。

3.从自己的工作对象即周围人和事的反映中来反思自己。

心理学家柯里说: “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作为参照物,每个人都有在对方眼里的形象。 ”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等都是自我认识的参照点,有心人在群众中随时会捕捉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警醒。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