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效应也有其消极、颓废一面。例如,某些虚假、误导的广告,由于聘请了一些权威人士进行代言,造成诸多消费者受骗上当。特别是那些涉及医药用品与医疗服务方面的广告,造成的危害及恶劣影响更大。要知道,从心理学层面讲,对于大众而言,权威人士广告的性质属于“证言广告”,大家虽然没有切身去体验,但因为对代言者的推崇和信任,往往会热心追捧,甚至深信不疑。这也是为何人们再三强调,权威人士或名人在代言广告方面,要强化责任感和守法意识。
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明白,其实“权威”也是凡人,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时代和自身条件的局限。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而总是跪倒在“权威”的面前,那么我们就永远不会进步。
我们具体应该如何克服破除权威效应的消极圈套呢?
洛德·卢瑟福是英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因对元素裂变的研究获得190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断言:“由分裂原子而产生能量,是一种无意义的事情。任何企图从原子蜕变中获取能源的人,都是在空谈妄想。”但数年后,用于发电的原子能就问世了。目前原子能已经成为主要的发电新能源。在法国,原子能的利用率甚至已占各种能源的40%。
在科学大发现的时代——19世纪,当牛顿发现宇宙定律,伦琴发现X射线后,有科学家曾断言:科学的路已走到头了,以后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尽量使实验做得更精确一些。但不久,爱因斯坦就发现“相对论”,给了科学界一个新视野。
与之类似,还曾发生过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真实故事:
一位导师,每天晚饭后都要出去散步,在散步之前,他都要给他的一位学生留三道题,放在桌子上,等学生来解答。
这天这位学生发现老师只给他留了两道题,他很快做完了,又在老师的书中发现了一个折着的小纸条,上面写着一道题,题目是:“如何用一支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尺子来画一个正十七边形?”他开始冥思苦想,到深夜的时候,终于找到了答案。
于是次日来见他的导师,导师见后异常地惊讶,因为那道夹在书里的题目是他打算花大力气解决的,是当时数学界的一道难题。这位学生就是高斯。试想,如果当时高斯知道那是一道当时数学界的难题时,也许根本不会那么快找到答案。
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要被问题吓倒,更不要惧怕权威,也不能盲目地迷信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