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工作的性质可以概括为5个主要方面,即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效率性和创造性。
1. 目的性
任何组织任何时候都必须具有生存的价值和使命。计划就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服务的,计划把决策工作在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上进一步地展开和细化,在时间维度上,计划把决策所确立的组织目标及其行动方式分解为不同时间段的目标及其行动安排;在空间维度上,计划把决策所确立的目标及其行动方案分解为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不同成员的目标及其行动方案。组织正是为了通过有意识的合作来完成群体目标而存在的。
2. 首位性
计划工作相对于其他管理职能处于首位,管理的其他职能只有在计划工作确定了目标之后才能进行,而且是以计划为依据展开活动,以计划目标为标准进行考核。
甚至有些计划工作的结果可能得出一个决策,否决以往的某一项管理工作的可行性,即无须进行随后的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及控制工作等。计划工作对人员配备的影响可能是需要委任新的部门主管,调整和充实关键部门的人员及培训员工等。而组织结构和员工构成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领导方式和激励方式。
计划工作和控制工作尤其是分不开的——它们是管理的一双孪生子。未经计划的活动是无法控制的,因为控制就是纠正脱离计划的偏差,以保持活动的既定方向。没有计划指导的控制是毫无意义的,计划是为控制工作提供标准的。
此外,控制职能的有效行使,往往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拟订新的计划或修改原计划,而新的计划或修改过的计划又被作为连续进行的控制工作的基础。计划工作与控制工作的这种继续不断的关系通常被称为计划——控制——计划循环。
3. 普遍性
所有的管理人员,无论是总经理还是一线管理者都要从事计划工作。人们常说,主管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做决策,而决策本身就是计划工作的核心。如果将主管人员的决策权限制过严,那就会束缚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无法自由地处置那些本应由他们处置的问题。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计划工作的职能与职责,养成依赖上级的习惯。这样,他们也就丧失了管理人员的基本特征。
4. 效率性
计划工作的任务,不仅是要确保实现目标,而且是要从众多方案中选择最优的资源配置方案,以求得合理利用资源和提高效率。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既要“做正确的事”又要“正确地做事”。显然,计划工作的任务同经济学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计划工作的效率是以实现企业的总目标和一定时期的目标所得到的利益,扣除为制定和执行计划所需要的费用和其他预计不到的损失之后的总额来测定的。效率这个概念的一般含义是指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率,但在这个概念中,不仅包括人们通常理解的按资金、工时或成本表示的投入产出比率,如资金利润率、劳动生产率和成本利润率,还包括组织、个人和群体的动机和程度这一类主观的评价标准。所以,只有能够实现收入大于支出,并且顾及到员工发展和社会利益的计划才是一个完美的计划,才能真正体现出计划的效率。
5.创造性
计划工作总是针对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新变化、新机会而做出决定的,因而它是一个创造性的管理过程。计划有点类似于一项产品或一项工程的设计,它是对管理活动的设计。正如一种新产品的成功在于创新一样,成功的计划也依赖于创新。
综上所述,计划工作是一个指导性、预测性、科学性和创造性很强的管理活动,但同时又是一项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国企业在对外开放的方针下正面临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环境,形势要求我们迅速地提高宏观的和微观的管理水平,而加强计划工作、提高计划工作的科学性是全面提高管理水平的前提和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