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德鲁克的经典理论二:决策管理
德鲁克认为,管理者的任务繁多,决策只是其中一项。管理者在决策时通常并不需要花很多时间,但决策却是身为管理者特有的任务。所以决策问题值得进行特别的讨论,这项任务将伴随管理者管理生活的始终。无论是在企业的哪一阶段,管理者都必须明确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及目标实现的可能,都必须审慎地认识到决策的有效性及可操作性。
为了能得到有效决策的秘诀,很多管理者都不遗余力地去探寻。此时德鲁克则提出,管理者要想作出有效的决策,就应当掌握有效决策的五大要素:
1.了解问题的性质
德鲁克认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有效的决策人首先需要辨明问题的性质:是一再发生的经常性问题呢,还是偶然的例外?换言之,某一问题是否为另一个一再发生的问题的原因?或是否确属特殊事件,需以特殊方法解决?倘若是经常性的问题,就应该建立原理原则来根治;而偶然发生的例外,则应该按情况做个别的处置。
2.考虑边界条件
决策的第二个要素在于确实了解决策应遵循的规范,即明确决策要达到什么目的?目标的最低限度是什么?实现目标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德鲁克在他的书中称这些为“界限条件”。他认为一个有效的决策必须满足这些界限条件,且“界限条件越是清楚和明确,决策有效的可能性就越大,实现其预定目标的机会就越多”。德鲁克还指出,对界限条件保持清醒的认识将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能提醒人们什么样的决策能够集中要害、什么样的决策风险最大、什么时候必须放弃某个决定。
3.明确“正确”的决策
决策的第三个要素是研究“正确”的决策是什么,而不是研究“能为人接受”的决策是什么。人总有采取折中办法的倾向,如果我们不知道符合规范及边界条件的“正确”决策是什么,就无法辨别正确的折中和错误的折中之间的区别,最终不免走向错误的折中。
德鲁克认为,在清楚了前面两个要素之后,想要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不是难事,不过在确定方案的时候,还要考虑人们是否能够接受。如果人们很难接受,那么管理者就需要采取适当的妥协、让步以及适度变动等一系列其他措施。但是,这并不能影响决策者按照是非标准去决策,德鲁克强调“决策就是做正确的事”。所以,管理者必须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坚定自己的信念,选择最符合企业利益的解决方案。
4.化决策为行动
决策的第四个要素是化决策为行动。考虑边界条件是决策过程中最难的一步;化决策为行动,则是决策过程中最费时的一步。该要素强调的是:管理者应当落实决策,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德鲁克认为:“只有当贯彻落实决策的具体措施变成了某个人的具体工作和责任时,作决策才有真正的意义。如果情况不是这样,那么根本就谈不上是什么决策,至多只是个良好的愿望罢了。”所以,管理者应当切实考虑如何将决策变为现实。对此德鲁克进一步提出,管理者在实现决策的过程中,应当在准确无误地回答下列问题之后,再让有关人员去落实,即决策必须采取什么行动来贯彻落实?为了落实,决策需要让谁知道?应由谁来采取行动?这一行动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以便让执行决策的人有所遵循?管理者只有在清楚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之后,才可能更好地落实决策。当然,管理者还应当确保相关人员有足够的执行能力。
5.建立一项信息反馈制度
决策的最后一个要素是应在决策中建立一项信息反馈制度,以便经常对决策所预期的成果做实际的印证。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验证决策的预期目标是否合适,而这个验证的过程就需要信息的反馈。作出决策的管理者应当及时了解决策执行的情况,了解实际的效果,因为现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决策也不可能永远有效。因此决策者最好能去现场看一看,考察决策是否已经过时,是否还有成效。若反馈的信息中要求管理者对决策作出变革,则在下次决策时,管理者应当对此有充分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