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教师的专业发展包含3个阶段:
关注知识阶段、关注自我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新手教师在授课时,通常只将注意力放到知识上,他们担心的是知识有没有讲对和讲全,无力关注自身是否紧张以及教态如何之类的细节,至于学生学得如何就更无暇顾及了。所以,对知识的透彻把握是新教师成长的关键一步。
我的备课经历
记得我初上讲台的那会儿,有一次备课,为图省力,从网上下载了另一位教师的PPT课件,然后开始修改。但几个小时过去了,我依然没能找到一条好的授课思路。从根本上说,这主要是由于我当时没能对要讲授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由于第二天要上课,在汗水中我放弃了直接修改别人的PPT,而是选择先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结构,从网上查阅资料充实丰富,这样很快就形成了整体框架。再做PPT的时候,我也就胸有成竹了!
直接修改别人的PPT和用思维导图整理后再重组PPT是不同的。由于知识结构都是非线性的,PPT是非线性知识的一个线性化,在原PPT制作者脑中存在着这样的非线性结构,若我们没能还原知识的非线性结构,直接修改别人的线性PPT就存在着理解上的风险。
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整理知识结构
对大多数教师来说,高质量备课是上课质量的重要保障,对于一些经验还不够丰富的新手教师尤其如此,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写教案备课。大部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都习惯于将上课要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提问、学生每一个可能的答案都以文字的形式写下来,往往一节40分钟的课所对应的教案内容竟多达数千字。然而,课堂中有很多生成性的内容是不可预期的。不论是多么完整丰富的教案,其中一些环节也很难完全按照教师的预期展开。也就是说,教案中有很多内容是不确定的、冗余的,线性记录的备课稿的逻辑并不是一目了然的,知识结构并没有被显性化,一旦课堂有生成性的内容出现,就会脱离教师的预设,让教师难堪,学生困惑。
既然如此,教师应该如何备课,才能既保证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又保证教案的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呢?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教师心中有一张清晰直观的知识网络和结构图,那么即使在课堂上出现非预期的生成性内容,教师也能够迅速在知识网络图中找准它的位置,从而保证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网络中去组织知识,而不至于造成知识结构的混乱和课堂把控的失调。
思维导图是一个可以帮助教师梳理知识网络的简便易用的工具。应用思维导图备课,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本人对知识结构体系的理解,帮助教师理清思路,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师的焦虑。教师不再需要时刻想着下一句话该怎么说、下一个问题该问什么,而是根据备课时绘制的知识网络和结构图来把握整堂课的知识主线,关注每个大环节的目标达成情况,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建构这几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关注如何让课堂中的生成性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用思维导图备课能够极大地解放教师,让备课过程成为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对零散知识点进行整合加工的过程。这样,教师在课前就能清晰把握一节课的知识点及其体系结构,在课堂上才能放开手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才能不被教案所困,才能不把课堂中每句话都按预设进行生搬硬套,这样的课堂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绽放,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图1-1是一个《C语言程序设计》中,老师在讲解“整型数据”时对相关知识进行的整理。
图1-1 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示例(整型数据)
应用思维导图设计教学
在对要讲授的知识进行有效梳理后,教师就可以思考如何设计安排教学流程了。图1-2是一位小学老师用思维导图来规划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示例。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用概念图整理一个单元的知识,该老师将课程分为6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包括一些子环节,同时分配了各个环节的关系。有了这张图,教师对于这节课的环节如何把握、时间如何分配、环节之间如何过渡衔接也就非常清楚了。如果教师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调整,基于思维导图进行也是最简便的。
图1-2 思维导图用于教学设计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