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哲学的来源

2019年7月16日18:02:36稻盛和夫哲学的来源已关闭评论

稻盛哲学是在稻盛亲身经历的科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稻盛哲学来自亏本企业松风工业的简陋实验室。

稻盛大学毕业后进入松风工业,被安排在技术科,从事精密陶瓷的研究开发。由于排除了杂念、全身心投入研究,稻盛不断获得优秀的研究成果。仅仅一年,他就发明了镁橄榄石这种精密陶瓷的新材料,并用它开发了电视机显像管中必需的U形绝缘体,因而获得了来自松下电器的大量订单。

在这里我们设问:

物质文明的进步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发明创造。发明创造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人的灵感。人的灵感又来源于哪里呢?灵感,这种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闪光,它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爱迪生说:创造发明来自99%的汗水和1%的灵感。

换句话说,创造发明主要来自勤奋。这当然是对的,没有99%的汗水就不会有1%的灵感。

但是有了99%的汗水,就一定会产生宝贵的1%的灵感吗?那也不一定。

稻盛认为,灵感不仅来源于勤奋,更来源于心灵的纯粹。

科学实验的本质在于追究事物包含的真理。

那么,真理,即事物的真相怎样才能反映到人的心里呢?

稻盛说:“从年轻时开始,我对自己就十分严格,要求自己集中高度的注意力。我原本是技术员,从事精密陶瓷的研究开发,每天都要反复做实验。为了从实验中发现真理,就必须冷静地、细致周密地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这些现象告诉我们真理,我们必须具备提炼这种真理的能力。我认真专注,死死盯住实验中发生的现象,拼命去发现现象所要告诉我的真理。”

“在用这种态度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产生一种感觉,就是说,为了看破现象想要告诉我们的真理,那么,映射出这种真理的我们的心灵这面镜子必须纯粹透明。如果我们心存杂念,或者持有某种先入观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如实接受现象想要告诉我们的真理。”

这就是说:心纯才能见真。只有心灵纯粹,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看到自己过去没看见的东西,包括技术诀窍、商业模式乃至经营哲学。

稻盛用他哲学家的头脑来描述他作为科学家的感觉。这是其他科学家,包括比稻盛的发明创造多很多的科学家,都没有达到的境界。

稻盛说:“在排除一切杂念,专注于一项研究的时候,我感觉某种人生观在心里萌动,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建立自己的哲学。我隐隐约约地意识到,这样的人生观或者说哲学是极其重要的东西。”

稻盛年轻时研究精密陶瓷,因为忽然来的灵感而使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获得成功。这样的灵感来源凡是科学家大概都有体验吧。

如果把这种灵感称为“科学的灵感”,那么稻盛先生却有双重的灵感:首先是科学的灵感;除此之外,稻盛还感觉这种科学灵感其实与自身心灵的状态密切相关。他意识到这种关联极其重要。稻盛25岁时已经悟到了这一点。

就是说,只有清澈纯粹的心灵才能看见事物的真相,看透事物的本质。这就是“哲学的灵感”,是更重大的灵感。

既然纯粹的心灵有如此巨大的作用,那么保持心灵的纯粹状态不就行了吗?

科学的灵感或许可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而“哲学的灵感”或称开悟,不仅可以让科学灵感接二连三,而且关联所有人的心灵和生活。

如果把某个科学灵感称作“小悟”,那么这种哲学灵感堪称“大悟”。可以说,这样的开悟达至了“真我”的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稻盛和所有科学家、企业家,包括那些卓越的大科学家、大企业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同时还是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他更深刻地洞察人的心灵,更深刻地理解纯粹的心灵对于人生和工作有多么重要。他紧紧抓住与科学的灵感同时产生的哲学灵感,针对自己这方面的切身感受,注入了深刻的思考,他把自己科学实验的经验和经营企业的经验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成为普遍适用的原理原则。这是前无古人的事。稻盛又善于用普通员工都能理解的、朴实的语言表达他的哲学思想,因而能让全体员工共同拥有、共同实践。

可以说,后来稻盛判断事物的基准、京瓷的经营理念、京瓷哲学78条,乃至阿米巴经营模式等,都是稻盛的纯粹心灵的产物。

进一步讲,京瓷的成功、KDDI的成功、拯救日本航空的成功,稻盛事业人生的一切成功,都是稻盛和夫的纯粹心灵的产物。

纯化心灵、提升心性这件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我们学习和实践稻盛哲学,就是要纯化心灵、提升心性。只要持续这种努力,拥有一颗纯粹的心灵,我们就可以向稻盛靠拢,我们也可以发现真理,可以推进工作,拓展经营,使事业成功,使人生幸福,使社会进步。如果人有来世,还可以开拓来世的起点和前程。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