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面子怎么看

2019年6月22日23:16:53财务报表:面子怎么看已关闭评论

费用

费用是与收入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比如为了维持企业的日常运营,需要对企业进行管理,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管理费用就是费用的一种。管理费用的发生会减少利润,因此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但是管理费用又不是分配给所有者的利润,所以它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目前来看,虽然西方的会计界已经很少再用成本的概念了,但是我国现在还是广泛地采用区分成本和费用的核算方法。

费用在利润表里,成本在资产负债表里,这是二者的区别之一。另外一点就是费用对应的是一个时期,而成本对应的是一个对象(比如产品)。

假如我是领导,问会计一个问题:“请告诉我这个月的成本是多少?”会计应该怎么回答我?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理解?“这个月的成本是多少?”什么成本?成本就是产品成本。什么产品成本?是完工的产品成本,还是在产品的,还是别的什么成本?成本一定是对象化的。

所以我应该问他这个月完工产品的成本是多少,A产品的产成品成本是多少,

B产品的产成品成本是多少,这个月库存产品的成本是多少。你得对象化,这样他才好回答。

费用与一定的会计期间相对应,是尚未划分或不能明确地划分到某个具体对象的耗费。正确的问法是“这个月的管理费用是多少”,“今年的财务费用是多少”,“今年的销售费用是多少”。如果只问费用是多少,而不明确是哪个期间的费用,“费用是多少”这个问题就不好回答。

另外一点,期间费用没办法划给具体的对象。例如一个企业生产桌子,某个月管理费用发生了1万元,包括订报纸、买办公用品等,我们没有办法说清楚管理费用中有多少是因为管理一张桌子而花费的钱。

总结一下:成本要与对象配比,费用要与期间配比。因此,我们说的“营业成本”,其实是费用,是这个月卖出去的产品的成本,而上个月卖出去的产品的成本就是上个月的费用(营业成本)。而制造企业里的“制造费用”其实是一种成本,因为它最终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到各个产品上。

区分了成本和费用之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利润表里的主要费用都有哪些。

(1)营业成本

对于商品流通企业来说,营业成本指的是进货成本。一件商品10元进来的,卖出去15元,进货成本10元才是它的营业成本。对工业企业、制造企业来说,营业成本要稍微复杂一点。制造企业的存货包括: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买进来是原材料,卖出去是产成品,中间有加工过程,这个过程中要加上人工工资或者车间发生的制造费用,加在一起,最后转到完工产品,然后卖出去。所以10元买进来原材料,到变成产成品时,可能总共要花13元,那么这个产品卖出去,营业成本就是13元。

总之,利润表上的营业成本就是指这个期间内卖出去的产品的成本。

(2)营业税金及附加

营业税金及附加反映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应负担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税附加等。对于交纳营业税的企业来说,该项目里包含了所交纳的营业税;而对于交纳增值税的企业来说,该项目中不含所交纳的增值税。常见的应交增值税不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项,而是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中单独反映。

(3)期间费用

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销售费用也可以叫做营业费用,主要是为销售商品而发生的费用,比如销售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销售人员的工资及福利,销售机构的固定资产折旧费、修理费,广告费,展销费等。一般来说,随着销售收入的增加,销售费用也会增加,这个比较好理解。

管理费用包含的是企业管理者的工资和福利、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无形资产的摊销以及用于企业管理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还有常见的业务招待费,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也包含在了这里面。这个科目就像一个大筐,里面装满了各种费用。最后每个月月末算一下管理费用发生了多少,跟预算相比差距大不大。要是差距太大,以后就要注意调整。

财务费用具体来讲,主要是利息支出,还有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办业务花费的手续费。如果企业发行债券要付利息,也要记到这里面。对于有些中小企业来说,由于没有银行借款,而银行存款又会有利息收入,所以,企业的利润表上可能会显示财务费用为负数,这种情况也很正常,负数说明企业银行账户中有利息收入。

(4)资产减值损失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因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而造成的损失,这种损失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外的其他资产减值造成的。

比如通讯行业里一些设备过时了,账面价值比实际价值高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确认资产减值损失。长虹在2004年计提了25亿元的坏账准备,它的应收账款是20亿元,如果不提坏账准备,应收账款应该是40多亿元,资产负债表中就会虚增一大笔资产。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反映了会计里的谨慎性原则:不高估资产,不低估负债。不过,由于资产减值损失金额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同样的一件资产,有人认为减值20元是合理的,还有人认为减值30元也说得过去。所以这里就成了盈余管理、利润操纵的重灾区。实践中,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进行报表分析时可以忽略这个项目。

(5)营业外支出

营业外支出是和营业外收入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不属于企业生产经营的费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应从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中扣除。常见的营业外支出有固定资产盘亏、报废、毁损和出售的净损失,公益救济性的捐赠,赔偿金和违约金等。

(6)所得税费用

核算企业负担的所得税,在不存在递延所得税的情况下,其数额等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由于会计核算与税法规定存在一定的差异,企业的所得税费用与应交所得税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对于一项100万元的固定资产,税法规定按10年的期限计提折旧,每年计提10万元;但是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5年计提折旧,每年计提20万元,计提的折旧进入管理费用。那么计算利润总额时,就会比税法的规定少计算20万元-10万元=10万元。计算应交所得税时就要对这10万元进行调整,计入“递延所得税资产”这个项目中。由于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因此造成所得税费用与应交所得税之间的差异。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