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科学来源于实践。统计学是长期的统计实践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是逐渐形成的完整的科学体系。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其根本特征是在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研究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反映社会现象发展变化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揭示事物的本质、相互联系、变动规律性和发展趋势。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不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都存在质与量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密切联系的。事物的质是通过量表现出来的,没有数量也就没有了质量,量的累积达到一定的界限,将引起质的变化。因此,要研究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并掌握其发展规律性,必须研究事物的量的方面,研究事物发展规律性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所以,从数量上认识事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
一般来说,统计既可以研究自然现象,也可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本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所以,这里所说的数量方面是指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结构、速度、比率关系、普遍程度,等等。事物的质和量是密切联系的,是辩证的统一,因此,统计要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研究,必须和质的方面结合起来。例如,要统计工业产品产量,如果不明确什么是工业产品,工业产品产量统计就无法进行。
(二)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统计以社会经济现象为其研究领域,具有其自己的特点。归纳起来可概括成如下四个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和社会性。
1.数量性
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现象间的数量关系,以及决定现象质量的数量界限。统计研究对象的数量性,是统计区别于其他社会经济调查研究活动的根本特点。必须指出,统计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认识是定量认识,但必须以定性认识为基础,要和定性认识结合起来,遵循定性—定量—定性的科学认识规律。例如,要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研究,首先要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本质属性,然后才根据这种认识去确定国内生产总值的口径、范围和计算方法,进而才能据以处理许许多多复杂的、具体的实际统计问题。
2.总体性
统计研究的对象不是个体现象的数量方面,而是由许多个体现象构成的总体的数量方面。例如,劳动生产率统计,不是研究某人具体的劳动效率,而是研究一个国家、地区、部门或一个企业总体的劳动生产率及其变化。统计研究对象的总体性,是由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目的决定的。由于社会经济现象错综复杂,各个个体现象所处条件不同,它们既受共同因素的影响,又受某些个别的、偶然的因素的影响。因此,个体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变动趋势是难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只有以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为研究对象,即以构成总体的全部或足够多数的个体现象为研究对象,才能消除偶然因素的影响,正确揭示出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但是,总体是由个体所构成的,要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就必须从调查了解个体现象的数量情况开始,经过分组、汇总、计算、整理等工作,才能过渡到说明总体的数量特征。
3.具体性
统计所研究对象的数量是具体数值,不是抽象的量,这是统计和数学的区别。数学虽然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但是,它是非常抽象的。而统计所研究的量是具体事物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它总是和现象的质密切结合在一起。例如,2003年我国的钢产量为22 233.60万吨,原煤产量为16.67亿吨,原油产量为1.70亿吨等,显然不是抽象的量,而是我国在2003年这一具体条件下钢、原煤、原油生产数量的表现。如果抽掉具体的内容,不是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进行研究,那就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也就不称其为统计,其数字也就不是统计数字。
4.社会性
统计研究的数量是社会现象的数量,具有社会性。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统计研究对象具有社会性。就是说,统计所研究的是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法律、道德等,它们都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及其产物,都和人的利益有关,即使表现为人和物的关系,背后也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另一方面是统计认识主体也有社会性。统计是一种社会认识活动,要受到一定的社会、经济观点的影响,并为一定的社会集团利益服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级统计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能够得到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但是,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种种社会矛盾,存在着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影响到统计数字的真实性。从社会认识对象和认识主体的相互关系上看,统计的社会性也表现在在社会认识活动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社会矛盾。为了充分发挥统计的作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统计的社会性特点,正视社会矛盾,妥善解决矛盾,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实维护统计数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统计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一系列特有的方法与之相适应。这些方法包括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归纳推理法。
1.大量观察法
统计研究经济现象的过程,要从总体加以考察,就总体中的全部或足够多数单位进行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这种方法称为大量观察法。这是由统计研究对象的大量性和复杂性决定的。大量复杂的经济现象是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各单位的特征及其数量表现有很大的差别,不能任意抽取个别或少数单位进行观察。
必须在对被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对象的范围,观察全部或足够多的调查单位,借以对客观现象的规律性有所了解。例如,在对某现象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统计报表、普查等全面调查,也可以采用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等非全面的调查。这些都是对总体进行大量观察,通过对事物的大量观察,一方面可以掌握认识事物所必需的总体总量;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计算的分析指标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当然,大量观察法并不排斥对个别单位的典型调查,但是它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说明总体的本质特征。
大量观察法的优点:运用大量观察法对同类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使次要的、偶然的因素作用相互抵消,从而排除其影响,以研究主要的、共同起作用的因素所呈现的规律性。
2.统计分组法
统计分组法是统计分析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将调查得到的大量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志划分为若干个不同性质的类型或不同类型组,使组内的单位具有相对的同质性,组间单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例如,要研究工业部门结构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就必须把全部工业区分为冶金工业、纺织工业、造纸工业、食品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建材工业等若干部门。统计分组的目的,就是揭示现象内部各部分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认识它们之间的矛盾,表明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统计分组是统计整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统计分析的前提。统计分组方法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是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3.综合指标法
综合指标法指对于大量观察所获得的资料,运用各种综合指标的方法以反映总体一般的数量特征,并对综合指标进行分解和对比分析,以研究总体的差异和数量关系。对大量原始数据进行整理汇总,计算各种综合指标,以显示出现象在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所表现的规模、水平、集中趋势和差异程度等,概括地描述总体的综合特征和变动趋势。常用的综合指标包括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变异指标、动态指标和统计指数等。
4.归纳推理法
统计研究中,某些社会经济现象所包括的个体是有限的,另一些现象所包括的个体的量则非常大或无限的。对于前者可用综合指标法进行分析,而对于后者则采用抽样推断法进行分析。抽样推断法是根据局部样本资料,按一定置信标准(概率保证条件),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抽样推断法广泛用于对总体数量特征的估计和对总体某些假设的检验。例如,在调查农作物预计产量时,统计人员通常在全部的耕地面积中抽出一部分地块作为样本,进行实割实测,然后可以利用样本的指标数值来推断全部耕地的平均亩产量和总产量。常用的归纳推理法有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统计预测和决策等。
统计研究的方法,实质是唯物辩证法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具体应用。因此,在运用统计研究方法时,必须注意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需要与可能,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同时还要善于将多种统计方法综合运用,相互补充。
(四)统计活动的过程
统计工作是以客观事物总体的数量特征作为其研究内容的,为了实现其研究目的和任务,一般来说,统计工作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及统计分析。
1.统计设计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首要阶段,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明确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以及对应的分组方法,并以分析方法指导实际的统计活动。其基本任务是制订出各种统计工作方案,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统计工作的指导依据。
2.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搜集统计资料的基本方法。不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统计调查,为了使调查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顺利开展,把需要的资料搜集起来,在未进行调查之前,必须对调查的目的任务,调查的内容,调查的方式方法,调查时间、地点,以及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作出科学的安排,这个安排就是调查方案。
3.统计整理
统计资料的整理简称统计整理,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和要求,对调查所得的大量原始统计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和汇总,为统计分析提供系统化和条理化的综合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整理也包括对已系统化资料的再加工。统计资料整理是整个统计工作的中间环节,是统计调查的继续,也是统计分析的前提。统计整理工作的好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统计研究的结果。因此,搞好统计整理对于统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指运用统计方法及与分析对象有关的知识,从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上进行的研究活动。它是继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之后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在前几个阶段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从而达到对研究对象更为深刻的认识。它又是在一定的选题下,集分析方案的设计、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而展开的研究活动。系统、完善的资料是统计分析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