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每一组织内外的各种变化因素都会对其内部的组织结构设计产生重大的作用,如组织的规模、战略、环境、技术和权力控制等因素。
(1)规模因素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女管理学家琼·伍德沃德(John Woodward)等就对英国南部的100多个公司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他们发现,一个组织的机构设计与其本身规模的关系大体为:组织规模越大,工作就越专业化;组织规模越大,标准操作化程序和制度就越健全;组织规模越大,分权的程度就越高。
(2)战略因素
一个组织的战略就是组织的总目标,它涉及一定时期内组织的全局方针、主要政策与任务的运筹谋划,它决定着本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活动方向和水平,它是制定策略和计划的准绳。美国管理学家雷蒙德·E·迈尔斯(Raymond E·Miles)和查尔斯·C·斯诺(Charles C·Snow)1978年出版的《组织的战略、结构和程序》一书关于战略影响组织结构的观点则认为一个特定的市场战略,应该被一个有着特殊的结构、技术和行政管理环节类型的组织服务着的,而内在的模式会受到这种战略的支持,并永远存在。
美国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又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他在1979年出版的《组织的结构》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一个单位的战略决定着其任务、技术和环境,而这些方面的因素又决定着其本身的组织结构设计。他还认为,一个组织的战略还决定着它的权力分配形式和生产增长率;而权力的分配形式和生产率的增长也影响着其组织的机构。具体如表1-1所示。
表1-1 环境对战略的影响
(3)环境因素
汤姆·博恩斯(Tom Burns)和G·M·斯托克(G·M·Stalker)两人首先提出组织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密切关系。他们在1961年出版的《管理之革新》一书中认为,所谓相对稳定的环境即是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处于相对不变化状态的环境;而不稳定环境即是处于经常性快速变动状态的环境。在不同环境中的两个单位的组织结构也很不相同,不同的环境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组织结构,即机械式组织结构与有机式组织结构。
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保罗·R·劳伦斯(Paul R·Lawrence)和简·W·洛希(Jay W·Lorch)在1967年出版的《组织与环境》一书中认为,组织单位的组织结构一般可分为两类:分化式组织结构和整体化式组织结构。处于最动荡环境中最有效的组织结构是整体化的组织结构形式。因为环境越动荡、越复杂,就越需要协调组织内部的各种活动,形成统一的整体;而当环境较为平稳时,分化式组织结构比较有效。
(4)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不仅是机器设备和自动装配线,一个单位的技术还包括其情报信息系统和教育培训人才等。美国女管理学家琼·伍德沃德首先对技术与组织设计的关系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她重点分析了企业的技术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按照组织的“工艺技术连续性”的程度,她把组织分为3种类型:单一和小批量的生产技术、大批量和大量的生产技术、管道连续性的流水作业生产技术。她对这3种技术类型的组织及其组织结构进行了比较和考察,并对管理的层次、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及生产工人与管理人员的比例进行了分析比较。
(5)权力控制因素
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得出了一个结论:“规模、战略、环境和技术等因素组织起来,对组织结构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即使组合起来,也只能对组织结构产生50%的影响作用。而对组织结构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的是权力控制。”
斯蒂芬·P·罗宾斯在1987年出版的《组织理论》一书中明确提出如下要点。
①组织的权力控制者在选择组织规模、组织的战略、组织的技术和如何对环境做出反应方面有最终的决策权,因而对组织结构模型选择也有最后的决策权。
②任何组织都由各种利益的代表团体所组成,权力控制集团中各成员都在不同程度地代表着某一利益的集团。一个组织的结构结构必然反映出最强利益集团的利益或是多个较强利益集团之间利益的妥协。
③权力控制者总是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力,他们总是追求权力控制,即使是分权,亦以不失去控制为最低限度。
④权力控制者会采用合理的方式,即在组织利益的范围内,寻找组织利益与个人或自己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利益的结合点,既公私兼顾,又合理合法。
以斯蒂芬·P·罗宾斯为代表的权力控制决定组织结构的研究者认为,组织的规模、战略、技术和环境等因素对组织模式的备选方案起着限制性作用,但是从诸个备选方案中挑选哪一个方案,则最终由权力控制者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