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低成本扩张要慎重初战
波特竞争战略是由当今全球第一战略权威,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的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0年在其出版的《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波特为商界人士提供了三种卓有成效的竞争战略,它们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波特竞争战略属于企业战略的一种,它是指企业在同一使用价值的竞争上采取进攻或防守的长期行为。
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人对竞争的价值和规则都了然于胸。竞争是潜力的催化剂,也是迈向成功的催化剂,是生存的一种规则。只有竞争才能不断超越自己,才有更快的进步和更好的发展,才不会被社会所劣汰。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只有不惧竞争、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获得生机,赢得生机。
低成本扩张一定要做细、做实、做好前期工作;否则,低成本扩张可能会变成高成本的付出,企业会噩梦不断,后悔莫及!
对于如今的韩国知名品牌三星,人们是耳熟能详,殊不知三星标志的产品10年前在海外还是“廉价”与“仿制”的代名词。
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让三星集团的管理者李健熙意识到,如果企业只做低成本的简单扩张,是绝不可能在国际上与顶尖品牌的激烈竞争中获胜的。因而他开始改变发展策略,前期工作做细做实,他从产品的设计着手,在世界各地开设设计所,包括像美国、欧洲和日本这样的主要发达国家,通过招募大量优秀的设计人才,用重金打造强大的研发队伍,并将营销的重点放在重量级的世界性大事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健熙的策略领导下,三星集团在国际上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地位。
三星集团的成功是摆在中国企业家面前最好的范例。停留在“Made in China”阶段的中国企业,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只有掌握了原创力,中国企业才能驶向“Brand in China”和“Creative in China”的彼岸。中国企业若要在海外扩展市场,必须建立企业和品牌的公关形象,不能仅以成本低为单一竞争条件。
低成本扩张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企业快速做强做大的捷径。一些企业凭借低成本扩张,在短时期内迅速成为同业的强者,显示了低成本扩张的巨大优势。但是,成功的低成本扩张是以严细务实的前期工作为前提,就像三星集团以雄厚的企业实力及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如果企业盲目扩张,后果的危害是巨大甚至是致命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因前期工作不细不实的低成本扩张,而导致的企业效益滑坡、实力衰退,甚至面临倒闭的例子不在少数。
某年年末,A企业在承债式兼并外地的B企业时,由于前期工作不深不细,在B企业的资产状况没有完全摸清核实的情况下,就与有关方面签订了兼并协议,并与B企业的债权人——四家银行签订了约2亿元的偿债合同。
之后不久,又发现B企业与另外一些金融机构、企业等还有约3亿元的债务。两者相加,兼并协议的笔墨未干,A企业已经背上了共约5亿元的债务包袱。
自那以后,A企业陷入沉重的债务之中。至2003年年末,不仅为B企业支付了5 000多万元的到期债务,而且经常因债务纠纷被有关法院查封、冻结账户。企业管理者的精力大部分转移到应付诉讼和打官司上来。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
上面这个例子中的现象只能说是盲目扩张的弊端之一,A企业的教训是深刻的,足以说明扩张前做好前期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低成本扩张的关键一环是做好前期工作。要全面、系统地摸清并核实被扩张对象的真实状况,包括资产、财务、人员、历史沿革、关联方,以及是否发生过经济案件和诉讼情况等。
其中的“全面、系统、真实”非常重要,如果弄来的数据、信息是虚假的,那将如上面的A企业一样成为企业的灾难。
低成本扩张一般应该是、也多是“虎吃羊”,而很少“蛇吞象”。如果一户经济“效益好”、会计信息“质量高”的企业,在没有任何外力干预的情况下,情愿被他人兼并,那么兼并者需要提高警惕。
低成本扩张的基础是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一般来讲,被扩张兼并的企业都是弱势群体,非“小”即“病”,企业内部经营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很少有好的企业愿意被他人扩张兼并的。这就要求扩张兼并的主体拥有雄厚的实力,很强的竞争力,包括资金实力、人才实力、科技开发实力、产品竞争力等。
由于性质差异,不同的企业在低成本扩张时,会有不同的决策程序和过程。但求强求大、追求可持续发展和最大利润,却是共同的目标。正因如此,企业在决定实施低成本扩张时一定要做细、做实、做好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