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培养组织文化的个性化、特色化,处理好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是组织文化管理的重中之重。
按照文化就是“人化”的理解,不同的人从属于不同的文化圈,具有不同文化类型的价值观。全球著名企业都非常注重创造自己独有的文化氛围。
通用公司把自己的组织文化定义为“发展就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以此引导该公司不断发展。管理组织文化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处理好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个性化、特色化是组织文化的特性,是组织凝聚力的内在因素。组织文化都具有各自的个性。组织文化个性化、特色化的形成,有赖于处理好继承优良文化传统、借鉴国外成功做法、吸收国内先进经验和坚持企业创新的关系。不同民族、不同群体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理念。
这种文化特性的基础就是在自身发展的历史沿革中凝练而成的精神风貌、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组织文化的特性要在组织继承和发扬自身的优良传统中、组织处理重大事件和企业的重大变化中、组织的经营方针和组织形象中、组织先进人物和成员的精神风貌中,去寻找、发掘和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深层次化,组织文化的个性化、特色化越来越鲜明,越来越强化,越来越成为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许多组织因组织文化雷同化、空泛化、庸俗化,而丢掉组织个性,导致在市场竞争中遭淘汰。因此,培养组织文化的个性化、特色化,处理好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是组织文化管理的重中之重。
2.用文化手段管理文化
组织文化的管理过程,就是“人化”与“组织化”的选择、设计过程,就是对组织成员的精神生活、价值目标、行为方式的疏导、整合,从而达成共识,构建组织价值观念体系的过程。通过这种共有的价值观念的内化,使全体组织成员以此为准则,调整、约束、监督自己的行为,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的转换。
如组织成员的敬业精神,负责的工作态度、兢兢业业的事业追求、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时间与效率观念,并不是发端于个人的“良心”,而是组织环境压力(通过暗示作用)和成员自律动力(个人追求)相互作用的结果。
组织中存在大量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需要用文化的手段进行疏通、引导、集中、凝练,体现组织意志,升华为组织精神、组织价值观。具体的文化手段包括:
(1)通过建立组织成员心理调适机制,引导成员情绪。任何一个企业,一切产出(产品、工作、服务)都离不开人,凡涉及“物”,必须考虑到“人”和人的心理状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心理状态(影响)—工作质量(决定)—产品(产出)—质量。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的生活有了改善,但是生活的不满足、工作的压力感和竞争意识,可能会转化为工作动力,也可能会导致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的出现。管理者应该运用心理学原理,缓解组织成员的心理压力,培养兼容并蓄的开放性心态和宽容平和的心理素质,以形成成员心理结构或心智模型的结构性飞跃和优化。
(2)建立育人机制,面向知识经济。文化引导的过程应侧重于对组织成员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注重开发人的价值与精神层面对行为的调节作用。用文化手段培育人就是强调成员文化知识培训,开发科技文化知识对人的智力支持作用。经过良好培训和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成员是组织最大的资本。近几年,美国企业正是借鉴了日本企业重视开发人的价值和精神层面作用的经验,又强化了文化知识育人的学习型组织功能,才使美国在知识经济挑战面前,有备而战,推动经济良性发展,同时深化了企业文化管理的新内涵。
3.建立虚实结合、刚柔相济的管理制度
处理好虚与实、无形与有形、柔与刚的关系是企业文化管理的关键。这也是组织文化管理的第三个要诀。组织文化是当代先进的管理理论,它以人和人的精神为管理的重点,有人称之为“软”管理、柔性管理,即对无形之物的管理。
组织文化管理似虚却实,似无形却有形,说软实硬,说柔却刚。从表面上看,企业文化管理的对象是精神、观念等虚的、无形的东西,但组织文化管理的对象却都是有形的、实在的“自在”、“自为”之物,都是活生生、有情感、有血肉的人;文化管理的性质是柔性的、软的管理,但其管理手段却是刚性的、硬的。组织文化管理要就实避虚,寓无形于有形之中;要软硬结合、刚柔相济。这是组织文化管理的魅力所在,也是组织文化管理的诀窍与要领。
所谓就实避虚、寓无形于有形,是指组织文化管理要见人见事,完成两个形象的塑造。通过组织成员精神意识的修炼,塑造成员的个人形象;通过组织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的确立和认同,塑造企业的整体形象。
所谓软硬结合、刚柔相济,是指组织文化管理一方面要注重“软”管理的内功修炼,另一方面要硬化管理手段,硬化管理目标和考核办法,以有利于将组织意志内化为全体组织成员的共识和行为,外化为组织的形象和风格,使组织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