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基础知识
破窗理论也称“破窗谬论”,是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一个房子的窗户破了,如果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被涂鸦的墙壁,如果没有马上清洗,很快就会被涂画得乱七八糟、不堪入目;一块很干净的草地,人们都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有零星的果皮和废纸出现之后,人们就会毫不犹疑地丢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
举例说明
有一家理发店,它的窗户玻璃破了一个小洞,因为生意忙碌,老板一直没有时间去修补它。一天傍晚,一个小男孩经过这个地方,看到了那扇破了一个洞的窗户,非常好奇,于是就捡起一块石头砸了过去,就这样,大半截玻璃就稀里哗啦地掉落下来。等到老板追出来后,小男孩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老板仍然非常忙,那扇掉了大半截玻璃的窗户,仍然破裂着。几天之后,小男孩又路过此地,看到那半扇破窗还未修补,于是又捡了一块石头砸了过去,就这样那块剩下的半截玻璃也全部破碎了。等到老板追出来之后,小男孩又跑得没有踪影了。无奈之下,老板只好换了一块新的玻璃。老板为防止打碎玻璃的情况再次出现,许多个夜晚,他都站在理发店门口,试图抓住那个砸玻璃的小男孩,但奇怪的是,以后再也没人来过,玻璃都是好好的。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也做过一项类似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一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为此,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在经济领域,破窗理论有着普遍的应用。1979年,学者黑兹利特曾经引用过这个例子。他指出,小男孩打破窗户,必定会迫使破窗人更换新的玻璃,这样就让安装玻璃的人与生产玻璃的人开工,进而推动了社会就业,进一步刺激了经济的增长,即“破坏创造财富”。从这个角度来讲,“破窗理记”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果运用得当,就能发挥它的价值。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它的消极影响。
学习启示
“破窗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块被打碎的玻璃窗户”。我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即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恶化。
纽约市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治安非常混乱,暴力犯罪频发,尤其是在地铁里,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污言秽语,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该市交通警察局长布拉顿受到“破窗理论”的启发,在给《法律与政策》杂志写的一篇文章中谈到:“地铁无序和地铁犯罪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蔓延。那些长期逃票的、违反交通规则的、无家可归骂街的、站台上非法推销的、墙壁上涂鸦的……所有这些加在一起,使得整个地铁里弥漫着一种无序的空气。我相信,这种无序就是不断上升的抢劫犯罪率的一个关键诱因。因为那些偶然性的犯罪,包括一些躁动的青少年,把地铁看成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
布拉顿采取的措施是号召所有的交警认真推进有关“生活质量”的法律,他以“破窗理论”为指导,虽然地铁站的重大刑事案件不断增加,他却全力打击逃票。结果发现,每七名逃票嫌疑犯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每二十名逃票嫌疑犯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结果,从抓逃票开始,地铁站的犯罪率竟然开始下降,治安情况大幅好转。
随后,布拉顿把这一理论推广到纽约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他指出,这些小奸小恶正是暴力犯罪的引爆点。因为针对这些看来微小,而实际上有象征意义的犯罪行动进行大力整顿,结果带来很大的效果。
在“破窗理论”的指导下,纽约市的治安情况大幅好转,甚至成为全美大都会中治安最好的城市之一。后来,人们把这个庞大的都市几十年来从没有过的崭新气象都归功于布拉顿。
对于影响深远的“小过错”,如果“小题大做”地去处理,就可以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情况出现,而这正是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的明智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