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一、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行为科学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世界经济体系呈现出新格局。1918年,一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各国进行战略调整,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的激烈震荡,政治矛盾激化,经济恢复缓慢。1920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和部分重要工业产量恢复到战前水平,新的经济危机又爆发了。经济危机过后,资本主义进入发展相对稳定期,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世界的工业就已经恢复和超过战前的水平了。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由于没有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同时在大战中得到数百亿美元的利润,使得工业发展较快,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经营管理的范围也随之增大。1924—1929年,在加工工业工人总数中拥有50个工人以下的小企业比重,由23.8%下降到19.4%;与此相反,拥有500个工人以上的企业的比重,则由31%上升到37.6%。同时,年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迅速增加,在企业总数中,由1.4%增为5.6%,在工人总数中由35.7%增为58%,在产品产值中由48.8%增为69.3%。1926—1929年,美国工业中发生了比较大的公司合并和吞并高潮,4年间被吞并的公司达到4000多个。 这次吞并不仅发生在同一部门间,更多的发生在不同部门之间,从而形成了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垄断企业,金融和生产达到垄断化的程度大大提高,获得的利润激增。
此时,虽然资本主义经济更为发达,但工农群众却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泰罗的科学管理使这一时期的资本家推行的产业合理化和工作标准化更为合理了。资本家充分利用科学管理加紧对工人的控制和剥削,并将经济危机的沉重负担转嫁到工人身上,工人的生活水平进一步降低,对资本家的反抗情绪也更激烈,尤其是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使一些资本家感到不能不考虑管理中人的因素。管理学家也发现,古典管理理论在许多方面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把管理学的人性研究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转变提上了历史的日程。行为科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并被运用到企业管理中的。
二、行为科学产生的思想准备
当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对人的心理进行研究,在这方面具有开创性贡献的是雨果·缪斯特伯格和亨利·丹尼森等工业心理学家,他们的研究对行为科学的产生进行了思想准备。
缪斯特伯格1910年在《心理学和工业效率》一书中强烈要求加强管理的科学性,呼吁将心理学成果用于提高工业效率上。他认为取得效率包含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选择最合适的人,即识别具备最适合从事他们所做工作的心理品质的人;第二,研究在何种心理条件下,每个人的工作效率最高、产量最大;第三,研究应对人施加何种影响,以对人的思想产生作用,并且这种思想能够给企业带来最大效益。
丹尼森也非常重视管理中的人的因素,主张通过提高人的积极性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他在《组织工程学》中提出了能够激励组织成员的四种因素:对员工本人及其家属福利和地位的关心;对工作本身的爱好;对组织中一个或多个成员及其良好评价的关心;对组织主要目标的关心。丹尼森认为,只有把这四种因素结合起来,才能使一个人的力量持久而稳定地发挥出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丹尼森在工厂中实施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当时,丹尼森就已经认识到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而且这种组织对生产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处理这种现象应通过将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结合起来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其忠诚于组织。
与缪斯特伯格和丹尼森同一时期的还有很多社会心理学家,他们都积极地探索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机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对行为科学的产生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