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沉没成本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如已经付出的时间、金钱、精力等。
沉没成本效应是指,根据经济逻辑的法则,沉没成本与制定决策应是不相关的,但是在人们的实际投资活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决策时顾及沉没成本的非理性现象。
沉没成本:难以割舍的“鸡肋”
不论消费购物,或是做决策、投资,都应考虑可变成本和沉没成本,将两项成本纳入成本预算综合考虑、权衡利弊。
如果你看到一则广告说:在离你家10公里远的地方,有家店铺在降价出售衬衫。可当你来到这家店铺后,却发现这家店铺的降价衬衫没有一件适合你,而适合你的衬衫只比在你家附近店铺购买的衬衫便宜一点儿。这时你该怎么办?
你的唯一合理选择是购买衬衫!本节的目的就是向你证明购买衬衫是合理的。
为到这家商店购买衬衫而一路驾车的各种支出就是沉没成本—— 一旦发生,就不会恢复。如果你在离开家门之前就知道那里的实际情况,那么你就不会跑这趟冤枉路了。但是,既然你已经来了,不管你是否购买衬衫,你必须为跑这一趟路付出一定的代价。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沉没成本是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经济学上认为做决策时仅需要考虑可变成本,如果同时考虑到沉没成本会被认为是错误的,那样的话结论就不是纯粹基于事物的价值得出的。
同样,在这里就买衬衫而言,也会存在这样的错误认识。有的人会拒绝买衬衫,他们认为衬衫的价格不足以弥补这一趟的费用,即便已经跑了这一趟。这种想法显然是不把沉没成本作为无法收回的支出来看待,在生活上的态度是活在过去,活在遗憾中,永远不会快乐。明智的做法是买件衬衫,这总比空手而归强,算是花钱买教训吧。
关于沉没成本经济学上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例子是看电影。
如果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且你不能退票。你并不知道这场电影怎么样,是不是合你的口味。当你走进电影院坐下来看了30分钟后,你感到昏昏欲睡、索然无味。这时你该怎么办呢?是坐下来忍着看完还是站起来走人呢?也许你会觉得既然是花钱买的票不看完就走会是一种浪费。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在走与不走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过钱了,所以应该不考虑这件事情。如果你后悔买票了,那么你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你是否想继续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你为这部电影付了多少钱。此时的决定不应该考虑到买票的事,而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作判断。经济学家往往建议选择不看离开影院,这样你只是花了点冤枉钱,而选择留下来看完你还要继续受冤枉罪。
显然,我们意识到了沉没成本,并据此采取下一个行动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一种补救措施,只不过为了不让结果变得更糟而已。那么,如何从根本上避免这一问题呢?我们就要考虑产生沉没成本的原因。
在我们买衬衫时,我们只知道10公里外有家店铺的衬衫正在打折,而它的打折的衬衫尺寸我们并不知道;看电影之前我们对电影的相关信息及精彩程度也一无所知,正是我们对信息的占有不足才导致了我们判断的失误,进而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显然,要想避免沉没成本的出现,在我们作决策的前期就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尽可能多地占有信息。一旦当沉没成本出现,我们就要及时调整策略、方案,避免事态扩大和蔓延。
我们应该承认现实,把已经无法改变的“错误”视为昨天经营人生的坏账损失,今天经营人生的沉没成本。以全新的面貌面对今天,这才是一种健康的、快乐的、向前看的人生态度,以这样的态度面对人生才能轻装上阵,才会有新的成功、新的人生和幸福。
消费,防止陷入沉没成本的泥沼
沉没成本不可能再收回,我们该如何面对,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既然无法收回,我们只有放弃,或者忽略不计。如果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就会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损失。明知道110米栏比赛对于自己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你如果仍在可惜已经付出的门票钱,还要继续看下去,那么你不但无法收回,还要继续赔进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成本,错上加错。
比如你持有一只股票,当然是想狠赚一笔的,然而拿了两三年,不仅没有上涨,却跌了一大半(而且还呈下跌趋势),这一大半便成了沉没成本。这时理性的做法是尽快出手,防止进一步损失。跌掉的一大半成本既然已经沉没,那就只能放弃了。可是一般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只得一路跌下去,最后赔得血本全无。有些工程盲目上马,投入了大量资金,中途才发现上马是错误的。大量成本已经沉没,必须赶快停止。如果将错就错,最后大型工程就会成为无用工程。
有的人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心存不满,想改变。可是一考虑到自己在原有的工作上投入的各种资源,若重新选择,前期的巨大投入就会一文不值,所以只好作罢,继续在原来的生活旋涡里挣扎。有些人身陷不幸婚姻,却未必选择离婚,因为他们觉得青春已不再,孩子也有了,沉没成本实在太大,加上对未来预期又非常渺茫,比较来比较去,也只有继续痛苦下去,忍受下去。
所谓“沉没成本陷阱”,也就是厌恶割肉止损,不愿接受这样的悲惨事实,即无论等待多长时间,先前投资都不可能回收赢利。那些破罐子破摔的人,就是掉进了沉没成本的陷阱里,反正罐子已经破了(成本沉没了),就干脆让它继续破下去。迷恋赌博的人大概都有这种体会,越是输得一塌糊涂,越是要将赌博进行到底。因为自己已经输了不少钱(成本沉没了),所以就要想办法赢回来。然而赌场可不同情你,你赌下去的结果只能是越输越多,直至倾家荡产。这时理性的做法是立即停止,绝不能再继续赌下去。
正因为沉没成本会成为陷阱,那些不怀好意的人,便利用它给善良的人设圈套,让你的成本一点点走向沉没,等你沉没到无法自拔的时候,就不自觉地上了他的贼船。比如赌场,一般是先让你赢,然后再让你输。比如传销,先给你眼前画一个巨大的馅儿饼,然后诱惑你花一笔巨款(虽然一般是几千元,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已是巨款了),购买无用的物品,等你发现成本已经沉没,你要急于捞回,就只有把心一横,又去诱惑别人,即所谓的“上了贼船下不来了”。沉没成本不仅困扰着社会中的个体成员,有时候整个社会团体也会陷入沉没成本陷阱。
应当说,避开沉没成本陷阱并不是件难事。首先要准确界定做事的条件。要看到,我们第一次决定的内容和第二次决定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第一次决定产生的后果才是做第二次决定的必要条件。其次,我们做事一定要有足够的理性,尤其是大的交易,前期投入一定要谨慎,不仅对对方有充分的了解是必要的,签订规范的合同,建立完善合法的合作程序更是必要的。由于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我们有上当受骗的可能,一旦发现,应当立即停止合作,以避免更大损失。拿得起放得下是一种风度,更是一种品质。
在沉没成本面前,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要计较太多,就好像覆水难收,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朝前看,不回头,这样才正确。
前景堪忧之时,要忍痛“割肉”
决策投资,在没有100%胜算的把握下,及早退出是明智的选择。如果你不及时收脚回来,那你可能越陷越深,甚至血本无归!
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你买进一只股票,股价下跌;于是你又在这个价位买进(股民称此为“摊平”),可是它又下跌……你再次购买的本意是减少损失,可是却越陷越深!
中国上海航空工业公司在2000年8月决定今后民用飞机不再发展干线飞机,而转向发展支线飞机。这一决策立时引起广泛争议。
该公司与美国麦道公司于1992年签订合同合作生产MD90干线飞机。1997年项目全面展开,1999年双方合作制造的首架飞机成功试飞,2000年第二架飞机再次成功试飞。
就在此时,MD90项目下马了。在各种支持或反对的声浪中,讨论的角度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基于中国航空工业的战略发展,二是基于项目的经济因素考虑。在这里不想就前一方面展开讨论,只有航空专家才在这方面有发言权。单从经济角度看,干线项目上马、下马之争可以说为沉没成本提供了最好的案例。
许多人反对干线飞机项目下马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该项目已经投入数十亿元巨资,上万人倾力奉献,在终尝胜果之际下马造成的损失实在太大了。这种痛苦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丝毫不构成该项目应该上马的理由,因为不管该项目已经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对于上下马的决策而言,其实都是无法挽回的沉没成本。
事实上,干线项目下马完全是“前景堪忧”使然。从销路看,原打算生产150架飞机,到1992年首次签约时定为40架,后又于1994年降至20架,并约定由中方认购。但民航只同意购买5架,其余15架没有着落。可想而知,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继续进行该项目会有怎样的未来收益。
然而就是这个已经沉没了的成本,却还让许多不明就里的人难以割舍。他们把它当作鸡肋,食之无味而又弃之可惜。实际上这些人不明白:沉没成本永远是决策的非相关成本,与其相伴随的机会成本才是决策相关成本,需要在决策时予以考虑。
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之所以会对决策产生这样微妙的作用,原因就在于机会成本不是现实的成本,是隐性的,而沉没成本却是实实在在的,让人有一种割肉的痛楚。成本沉没在水里着实令人感到可惜,然而伤心懊悔不是于事无补吗?还不如适时放弃,抓紧时间,创造更多的价值出来。
在投资时应该注意:如果发现是一项错误的投资,就应该立刻悬崖勒马,尽早回头,切不可因为顾及沉没成本,错上加错。事实上,这种为了追回沉没成本而继续追加投资导致最终损失更多的例子比比皆是。许多公司在明知项目前景暗淡的情况下,依然苦苦维持该项目,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在该项目上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沉没成本)。
摩托罗拉的铱星项目就是沉没成本谬误的一个典型例子。摩托罗拉为这个项目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后来发现这个项目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样乐观。可是,公司的决策者一直觉得已经在这个项目上投入了那么多,不能半途而废,所以仍苦苦支撑。但是后来事实证明这个项目是没有前途的,所以最后摩托罗拉只能忍痛接受了这个事实,彻底结束了铱星项目,并为此损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进退两难之际,该放手时要放手
选择放弃很难受,但是不放弃,则更加痛苦。该放手时就一定要放手。
现实经济中,陷入进退两难困境的投资项目比比皆是,投资过半,行情却急转直下。到底是继续投资还是决然退出,总是令投资决策者左右为难。实际上,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在做出决策的时候,总是要涉及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然而现实中往往由于决策者思维的错位,将这两种成本相混淆,反而做出了不利的选择。
走出投资困境其实并不难,只要你敢于放弃,有胆量、有勇气经历失败,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对不可追求的东西要及时放手,做一个敢于放弃的聪明人。
在一次关于生活艺术的演讲中,教授拿起一个装着水的杯子,问在座的听众:“猜猜看,这个杯子有多重?”
“50克”、“100克”、“125克”……大家纷纷回答。
“我也不知有多重,但可以肯定人拿着它一点不会觉得累。”教授说,“现在,我的问题是:如果我这样拿着几分钟,结果会怎样?”
“不会有什么。”大家回答。
“那好。如果像这样拿着,持续一个小时,那又会怎样?”教授再次发问。
“胳膊会有点酸痛。”一名听众回答。
“说得对。如果我这样拿着一整天呢?”
“那胳膊肯定变得麻木,说不定肌肉会痉挛,到时免不了要到医院跑一趟。”另外一名听众大胆说道。
“很好。在我手拿杯子期间,不论时间长短,杯子的重量会发生变化吗?”
“没有。”
“那么拿杯子的胳膊为什么会酸痛呢?肌肉为什么可能痉挛呢?”教授顿了顿又问道,“我不想让胳膊发酸、肌肉痉挛,那该怎么做?”
“很简单呀。您应该把杯子放下。”一名听众回答。
“正是。”教授说道,“其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时就像我手里的杯子。我们埋在心里几分钟没有关系。如果长时间地想着它不放,它就可能侵蚀你的心力。日积月累,你的精神可能会濒于崩溃。那时你就什么事也干不了了。”
教授这番话的另一层含义是,如果你手中的成本正在逐渐增加,你越来越感到吃力的话,你应该及时放弃。否则,你的身心将被拖垮。
沉没成本是已经投入的,不能再次收回,这告诉我们做事不能瞻前顾后,要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停手时就停手,否则等铸成大错,悔之晚矣。
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的得到
在印度的热带丛林里,人们喜欢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猴子: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装上猴子最爱吃的坚果,盒子上打开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人们常用这种方法捉到猴子,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
人们总会嘲笑猴子不松开爪子放下坚果逃命的愚蠢做法。但审视一下我们自己,也许就会发现,并不只是猴子才会犯这样的错误。
现在社会似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前景大好、欣欣向荣的画卷,而一个个荡气回肠、神乎其神的成功故事,则更令我们充满激情、意乱情迷。于是,在众多海市蜃楼般的诱惑面前,太多的人忘却了理性的分析和选择,忘却了放弃,而执着于自我内心的反复的挑战和尝试。殊不知,放弃是一种战略智慧。学会了放弃,你也就学会了争取。
当我们面对问题时,需要的是多一些理智和冷静,少一些焦灼和浮躁。太多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成功是不断地进行理性的放弃才能获得持久的成功,而因不能理性地放弃才导致了最终的失败。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所以你应该学会放弃。
比尔·盖茨曾经说:“人生是一场大火,我们每个人唯一可做的,就是从这场大火中多抢一点东西出来。”世界上有几个人能有这样睿智的思维呢?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很少有人在过去所取得的成果之上,放弃那些曾经拥有的鲜花和掌声。在人生的旅途上,背负着过去的成果和失败的阴影都是很累的。只有懂得选择、懂得放弃的人,才会拥有一个轻松愉快的旅程。
梅花因为放弃安逸和舒适,才能得到笑傲霜雪的艳丽;大地因为放弃绚丽斑斓的黄昏,才会迎来旭日东升的曙光;船舶因为放弃安全的港湾,才能在深海中收获满船鱼虾。成功人士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他们知道什么时候放弃,如何放弃;他们更知道,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的得到!
放弃有时比争取更有意义,放弃会让你拥有更多。如果努力争取的东西与目标无关,或者目前拥有的东西已成为负累,或者劣势大于优势,那么还不如放弃。当你放弃了本不该属于你的东西,你可能会突然发现,你已经拥有了你曾争取过而又未得到的东西。
如果努力争取的东西与目标无关,或者目前拥有的东西已成为负累,或者劣势大于优势,那么还不如放弃。当你放弃了本不属于你的东西,你可能会突然发现,上帝在关上门的同时,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