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首因效应, 也被称为 “首次效应”“优先效应” “第一印象作用”。 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第一次交往的过程中给人留下的印象, 在对方头脑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的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我们与一个人初次会面时,往往在45秒钟之内产生第一印象。 这种第一印象对人的社会知觉会产生较强的影响,从而左右着我们的认知,并且会在头脑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
首因效应对人际交往有着巨大的影响,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第一印象会直接影响人们后来的行为和评价。
我们生活中处处都会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比如看广告时会以为电视上身穿白大褂,鼻梁架着一副眼镜的人就是医生, 因而会相信那些 “医生” 所说的话;面试时力求衣着得当、妆容精致,谈吐文雅、举手投足彬彬有礼, 以便给人留下好印象; 甚至看电视剧时,都会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
首因效应提示我们一个道理:“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并且会对后来获取的新信息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进行解读。 ”第一印象的主要来源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面部表情来对他的内在素养和性格特征进行大致判断。但俗话说得好: “知人知面不知心” ,仅凭外在去评价一个人毕竟太过武断,可这种缺乏理性的行为在生活中不在少数。
《三国演义》中和“卧龙” 诸葛亮齐名的“凤雏” 庞统是个有韬略的大才子,有一天他去面见孙权, 想要投靠孙权建立一番功业, 结果孙权看他面貌丑陋,心里自然不是很喜欢, 又见他态度傲慢不羁,更是对他没了好感,最后广纳贤才的孙权居然把与诸葛亮比肩的奇才拒之门外。
向来礼贤下士的孙权都无法避免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 由此可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应该注意自己给他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所以,在人际交往之中,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在初次与他人相见或是面试时,更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 比起浑身上下邋遢不堪、 衣着不伦不类、 行为举止猥琐的人,我们会更愿意和衣着整洁、 举手投足落落大方且注重自身仪表风度的人交谈,而后者也更容易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同时,我们可以利用首因效应来树立自己在他人心中的良好形象。 面带微笑的人会给人留下 “善良” “热情”“积极” “友善” 的印象; 衣着整洁得体的人会给人留下“严谨” “认真”“一丝不苟” 的印象; 交谈中言语幽默诙谐的人会给他人留下一种 “有趣”“睿智” “乐观” 的印象。 尽管这些初步的印象并不一定准确,可依然能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左右别人对我们的认知,将这一方法运用于交友、招聘、求职中有益无害。
另外,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也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做到不卑不亢,这样才能给他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人际关系也会相应地有所改善,对工作和生活会有莫大的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首因效应虽然会主导我们的判断,甚至影响后续的一系列行为,但它并非是不可控的。 首因效应与个体的生活经历与社交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个体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与社会经验时,首因效应对个体的影响就会相应减弱。
当理性主导个体的思维时,个体就会知道通过首因效应对他人所做的评价是片面的,这种评价会在以后的交往中逐步得到修正和完善。 毕竟一个“暴发户”用再多的名牌来包装自己,身上也不会有世家贵族的优雅气质, 这是需要长期的良好文化氛围熏陶出来的,金钱可以伪装外表,却无法改变内在。 所以我们应该多充实文化知识, 避免被首因效应欺骗。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选取了20名志愿者,分别给他们拍了照片。 然后又挑选出20名志愿者分为两组,给他们看这些拍好的照片。在第一组志愿者观看照片前,心理学家对他们说: “这是我在监狱里拍摄的一些罪犯的照片,你们看看他们的外貌,大致地评判他们的性格。 ”但他对第二组的志愿者却说: “这是我从网上寻找的一些乐于助人的慈善家照片,你们看照片后判断他们的性格。"
可想而知,同样的20张照片换来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答案。 第一组志愿者的意见大致是,这些人要么性格阴郁, 要么性格暴躁,在性格中无疑都潜伏着邪恶因子和暴力倾向。 而第二组志愿者则是集体认为这些人看上去温柔善良、积极乐观、 乐于助人、 有责任感,是难得的好人。
同样的20个人, 却在首因效应的暗示下做出了全然不同的判断。 不得不说,首因效应对我们的影响程度之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被首因效应控制思维,而应该客观理性地进行分析, 再通过既定的事实来进行验证,做出正确的判断。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说过: “一个人过了40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虽然林肯的以貌取人有理有据,可我们依然要避免踏入以貌取人的误区。
企业管理中,需要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魄力, 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外观而否定他内在的才华,要将主观感受与客观分析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