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为了改善组织中的沟通,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许多改进的措施,下面介绍常见的一些改善沟通的做法,当然,这些做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而且也不限于这些做法。
1.积极运用反馈来克服知觉偏差
在沟通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很难全面、正确地看待别人,这使得对客观事物的知觉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或歪曲,造成歪曲的人际知觉,即产生偏见。
小提示
常见的人际知觉偏差有以下几种。
首因效应——在知觉活动中首先出现的信息对知觉者造成的强烈影响(也称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在知觉活动中最后出现的信息会对知觉者造成强烈的影响。
晕轮效应——指对一个人的某些品质形成了印象后,会掩盖对其他品质的知觉,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反应。
刻板效应——指根据过去的经验对某一类人所持的固定看法,一般是一种泛化的、笼统的,甚至以某种固定词表述的看法。
为了减少这些知觉偏差对沟通的不利影响,需要沟通双方不断反馈相关信息。
人与人之间误会的产生不是我们彼此之间不了解,而是我们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对方不了解自己所致。所以,坦诚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耐心地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能有效地化解误会和猜疑。如果我们希望别人怎么来对待我们,我们就应该告诉对方,教别人如何来做。
2.创建共识区域
共识区域是指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收者各方在知识经验、兴趣爱好、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相近之处(见图1-1)。一般来说,发送者与接收者的类似经验越多,沟通的语言就越多,信息分享的程度也越高。因此,共同的经验范围往往是建立良好沟通的基础。
图1-1 共识区域
3.抑制情绪化的反应
沟通过程中,情绪化的反应会给信息传送带来严重影响而使其失真。心理学研究发现,再强烈的情绪48小时以后,也会改变它的强度。因此,当信息发送者或接收者中的一方情绪不稳时,那么最好的做法是停下来、保持冷静或等一等再说,既不要在自己闹情绪的时候与人沟通,也不要在别人情绪不佳的时候找人沟通。一定不要在有情绪的时候做决定。
4.获取沟通的信任
成功的沟通者往往具有良好的权威效应,信息发送者的可信度既受信息发送环境的影响,也受到沟通关系历史认识的影响。信任感的培养是一个一以贯之的过程,因此,日常行为中形成良好的信誉意识至关重要,“狼来了”的故事即是最好的反例之一。
5.注意非语言沟通的提示
小提示
在求职面谈中,一个人可能会表示他对这个职务很感兴趣,并许诺他将勤奋工作,他信任公司的一切等,但他说话时面无表情、声调呆板、眼神闪躲,你就可以凭直觉感受到,说话者言不由衷。
再比如,当你和一个人说话时,你不停地看别的地方,一边说一边往门口走,但他仍然追着你说话,对你已经没有兴趣继续谈话的状态毫无察觉。这样的人社交直觉敏感度就比较低,他们对别人的肢体语言、表情和语调都不敏感;而有的人,却能够察言观色,能够准确地知道别人的感受和需求。
生活中我们常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行动比言语更加重要,因此,沟通中应注意“非言语”媒介的使用,如手势、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作为沟通者,首先必须注意,你所传达的信息应与你所使用的媒介具有一致性;其次应该学会“察言观色”,并能准确地解释你所观察到的现象。
6.语言力求准确、简洁
在沟通过程中,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都应力求准确、简洁,应注意使用对方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表达。
7.学会积极的倾听
积极倾听是对信息的主动搜寻过程,是一项辛苦的劳动,你需要集中精神彻底理解说话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内容,而不是做一台只会翻录原声的录音机。
8.把握说的技巧
因为说是沟通中应用最多、最基本的语言形式,所以我们应注意掌握说的技巧。
(1)要言之有理,并有足够的信息量。所说内容应当是新知识、新信息、新办法,至少是新见解,这样才能以内容吸引人。若所说的话属重要的信息沟通,则一定要抓住中心,表述准确。
(2)选择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交谈沟通如同打乒乓球,你发过去的球对方接住了,谈话才能继续下去;若没有接住,谈话中断不说,对方可能还会认为你在故意刁难他,沟通双方自然很难建立良好关系。
(3)尊重与赞美。实事求是的赞美是在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也是在传达一种良好的沟通意愿,会明显地促进感情的交融。
(4)回避忌讳的话题。在沟通中要保护别人的隐私,更不可涉及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忌讳。
(5)学会运用幽默。幽默有助于调节谈话气氛,消除隔阂,拉近双方心理距离,打破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