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案例1:
学校的旗杆四周有一道围栏。有一天,东南角立柱上的圆球不知被谁碰了下来。总务处的同志把球捡到了办公室,想过几天找个人再焊上。仅过了两天,又有一个立柱上的圆球也掉了下来,并且不翼而飞了。好多老师都看到了,但都没在意。一个月后,学校不得不将围栏拆除。因为,不仅另外两个立柱上的球也不知了去向,而且还有三根立柱也惨遭破坏,根本没法再维修。
案例2:
学校规定,学生放学后15分钟,教师方可离校,为的是先把学生安全送过马路。有一次,两个班主任和学生一起离了校,学校领导发现了,但没进行任何提示或处理。第二天,有的班主任便效仿之。不久,其他教师也紧跟着学生一块离校。没过多长时间,教师便都走在了学生前边,还没打放学铃,好多教师早已不见了踪影。于是,学校不得不重申原来的规定。
案例3:
某校的班级里新来了一个留级生,由于他的勤奋努力,使得那些原本想混日子的同学受到了极大地震动,学习的气氛开始转好。比如有时老师反复强调的一些重点,有的人或许对此不以为然,但是只要留级生说一句话:“这个内容要考到的。”便会立即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大家都赶紧拿起课本,重点关注这些内容——留级生的话比老师的话还有效!
案例4:
当第一位同学无意中发出手机铃声,而没有受到老师责备或制止时,其他同学默认老师对该行为不会责备或制止,同时由于该行为能引起其他人的笑声而带来某种满足感,于是便会效仿。
如果想制止某种现象,当其第一次出现时,就应该给予制止或者惩戒。
案例5
晚上大家留在教室自习,开始都会准时关灯,最后离开的那个人,一定会把灯关上。但后来有一个人可能是走得太急,没有来得及把灯关上,结果麻烦开始了。第二天晚上,灯也没关。以后大家都不关灯了,教室的灯一亮就是一个晚上。最后还发展到了宿舍,只要学校不熄灯,灯就一直亮着,成为全校的一种集体行为。校方不得不出面,召开校会专门提到这件事,就像前两个故事一样。
而案例3和案例4就向我们说明:及时地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的玻璃,能够有效地阻止“破窗效应”于发端的萌芽状态,起到积极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