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1.辛酸的童年经历
松下幸之助出生于明治二十七年,即 1894年11月27日。他的家在和歌山县海草郡境内的一个叫做和佐村的小村子里。
在这个小村子里,有一棵伟岸挺拔的老松树,长得枝叶参天,遮天蔽日,远远望去就像一把巨大的伞庇护着这个宁静的小村庄,于是村子里的人都用松下作为自己的姓氏。
松下幸之助在家里排行第八,是最小的一个,所以很受家里人的疼爱,再加上当时家境不错,他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幼年。然而,快乐只是短暂的。从他 4岁开始,他的家庭接二连三地遭遇厄运。在他 5岁时,不幸的事又一次无情地降临到这个原本殷实的家庭中。他的父亲因为投机大米生意惨遭失败,所以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和歌山市内。
在那里松下幸之助的父母又开了一家木屐店,靠着微薄的利润维持生计。当然,他的哥哥姐姐也因为付不起学费而相继辍学。由于经营不善,木屐店经营了不到两年就倒闭了,他的父亲只好拿出家中仅有的一点钱去经营米行,生活又因此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由于当时日本的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再加上家境贫寒,无力负担医药费,松下幸之助的大姐、大哥和二哥因为感染流行性感冒而相继死圣
去。当时,他的大哥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支柱,大哥的死给全家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从此生活失去了最大的依靠,这对原本清贫的家庭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松下幸之助的父亲不得不离开和歌山市来到大阪,重新找一份工作来维持生计,就这样,一家人才勉强度日。唯一让松下幸之助庆幸的是,他没有因此而失去上学的机会。
2.充满困苦磨炼的学徒生涯
在松下幸之助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那年他刚好 9岁,收到了父亲从大阪寄来的一封信。父亲在信中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希望松下幸之助体谅他的无奈,希望他能够离开学校到自己一个朋友的火盆店里去做学徒。虽然心中有很多的不情愿,但是现实很无奈,父亲的态度很坚决,他不得不辍学,只身来到大阪。
在火盆店里当学徒期间,他做事非常勤快,每天的工作就是照看小孩和擦火盆。有时擦得时间太长,他的手就会磨出血泡,疼痛难忍,艰难的生活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无法磨灭的烙印。
然而,那家火盆店在经营了差不多 3个月后就倒闭了。
在火盆店老板的介绍下,松下幸之助来到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一家自行车店。在这里,他总共干了 6年,这段经历成为他后来帮助创业成功的一笔巨大财富。在这 6年中,他表现得非常努力和踏实,得到了老板和老板娘的极大赏识和信任。
老板娘热心、善良的品格,对他形成后来的企业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影响。
其中让松下幸之助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那次照相的事。一次,自行车店要集体照相。在此之前,松下幸之助从未照过相,所以对这次照相很是期待,但是他因为外出办事而错过了照相的时间,这让他感到非常沮丧。
老板娘见他闷闷不乐,便亲自带他去补拍。事隔多年后,松下幸之助还一直珍藏着他与老板娘的那张合影,因为它蕴含着他对老板娘的感激之情,那也是他生平第一次照相。
在自行车店做学徒的这段时间,松下幸之助的父亲并没有放弃对他的教导,相反给予他很高的期望。父亲总是拿历史上那些出身贫苦、最终却取得成功的名人来鼓励他,希望他能够从小学徒做起,成就一番大事业。
松下幸之助的姐姐看到弟弟如此辛苦,于心不忍,便决定让他去上夜大,以此来弥补文化上的不足。但当时对学徒的工作时间要求很苛刻,从早上 5点到晚上 11点,学徒都必须待在店里。他的姐姐便想办法让他能够晚上出来学习。
正巧他姐姐工作的储蓄所要招聘勤杂工,她便决定让松下幸之助来应聘,这样就可以抽出晚上的时间来读夜大。
但是,松下幸之助的父亲知道后却坚决反对。他认为知识只是表面的东西,做学徒的实践经验才是成功的关键。他告诫松下幸之助,即使你一个字也不认识,但你做好学徒,一样可以取得成功。
就这样,在父亲的坚持下,松下幸之助没能再上学。不过,这次他真的从实践中彻底地领悟到了经商之道。
3.挑战勇气,投身电气业
在松下幸之助做学徒的 6年时间内,外面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气时代的到来,让家用电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了广大市场,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中。
夜晚的城市不仅有电灯在闪烁,街头也开始有电车在行驶。这些现象让松下幸之助意识到一个全新的电气时代即将来临,既然电车更方便,那么将来自行车的市场将会逐渐缩小。
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闪过松下幸之助的脑海,他要辞职,投身于电气业。经过痛苦和矛盾的挣扎,他终于放下对自行车店 6年的感情开始进军电气业。经历了 3个月在水泥厂做搬运工的磨炼后,松下幸之助被招进电灯公司。经过刻苦的努力,没过多久他就熟练掌握了电工技术,三个月后他被提拔为工头。
在工作中,他看到了日本森严的等级制度,即便是电工和工头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身份差异。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对他后来的企业经营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
4.不经意的爱情,成功的婚姻
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转眼间,松下幸之助也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了,他的姐姐、姐夫开始忙着为他张罗婚事。
最终在姐姐的张罗下,他去相了一次亲。而相亲对象就是后来全心全意支持松下幸之助并帮助他走向成功的夫人——井植梅之。
松下幸之助晚年回忆起这次相亲场面,仍然记忆犹新。他记得当时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穿过新衣服了,为了这次相亲他特意花了 5元2角去做了一件正装。但是当去看井植梅之的时候,由于情况的混乱和自身的紧张,他只看到了背影。但姐夫觉得还不错,就说:“我看就定了吧!”松下幸之助心想:反正姐夫是过来人,眼光应该不错,定就定吧。就这样, 21岁的松下幸之助于 1915年夏末,与 19岁的井植梅之喜结连理。尽管松下幸之助当时没有完全看清对方,但是两人却很投缘,他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夫人井植梅之背后默默的支持和帮助。
5.100日元起家的创业神话
结婚后的松下幸之助,越来越意识到责任的重要性,他在工作中更加卖力,不到两年就被提拔为令人羡慕的监控员。但他对这种安逸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热情,相反他喜欢研究一些小发明。因为它们能够让他产生一种很强烈的成就感。
此时的松下幸之助还没有萌生自主创业的想法,他只是用自己的敏锐洞察力观察着世界经济的走向。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战场急需各类物资,日本国内的经济借助这个时机开始疯狂地发展起来。
但这也没有激发起他的创业激情,真正刺激他的反而是一个技师对他的讽刺。那一次,松下幸之助构想了一个插座的改良方案,并设计了一个产品拿去让一个年老的技师看,希望他能采纳。但那个傲慢的技师完全不在意他对这个产品的讲述,等到他说完后,那个技师才冷笑着说:“算了吧,我看你那破玩意根本没啥用处。”
技师的话深深地打击了松下幸之助的自尊心,他在那一刻对自己说:“我要自己创业,我一定可以制作出最优质的插座让你们看看。”
回到家后,经过与妻子的商量,他最终作出了辞职和创业的决定。
接下来,松下幸之助开始展开创业的具体工作。所有的员工包括自己过去的两个老同事、内弟井植岁男和妻子井植梅之,一共 5个人,加上所有的积蓄 100日元,就这样松下电器公司最早的工厂就建立起来了。
在创业初期,他们遇到了很多问题,资金短缺、技术瓶颈等。但是,松下幸之助并没有被困难吓倒或者选择放弃。学徒生涯的艰苦磨炼,塑造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他靠着自己的决心和聪明才智最终攻破了一道道难关,使工厂逐渐步入了正轨。
随着技术的改良,松下的生意越来越好,接到的订单也越来越多,他开始扩大工厂的规模,并且将“松下电器”的品牌推广出去。
当时,松下的产品价格低廉、品质优良。他生产的主打产品是“双灯用插头”和“电灯改良插头”。与其他厂家相比,松下的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都有明显的优势,很快就覆盖了大部分市场。
随着人员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产品种类的增加,他的产品开始在日本的大城市甚至国外推广、销售。
谁会想到,一个以 100日元、 5个员工开始创业的小工厂,如今竟成为世界五百强之一。
6.真诚、善良,热衷于公益
松下幸之助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总结了珍贵的经营哲学和用人之道,更值得人敬佩的是,在这个物欲横流、功利世俗的商业社会里,他还拥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他将道德的光辉洒在了苦难的人们身上,他在自己的精神领域写满了感恩、宽容、责任和人性的字眼和爱国爱民、尽心敬业的品格。
野田一夫曾经这样评价他:“松下先生是个人情家,又是个合理主义者。他拥有集商业与人性于一体的灵魂。”
松下幸之助把对佛教的虔诚之心,运用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中,他认为真正的成功是让所有人都摆脱贫困,享受生活的乐趣。作为企业家,不仅要对企业担任责任和义务,更重要的是注重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的承担。只有这样,企业的价值才会充分地体现出来,企业家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和爱戴。
在松下电器进入成熟期后,步入晚年的松下幸之助开始积极地投身于慈善事业和公益活动,倡导松下企业向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向努力。松下电器向 “儿童交通事故预防基金 ”捐款 50亿日元(分 15年支付);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承民族精神, 1971年,松下幸之助担任了日本“飞鸟文化保护财团”的理事长; 1973年, 80岁高龄的松下幸之助先生辞去会长一职,仅仅担任松下电器的企业顾问,并为“社会福利基金”捐赠 50亿日元;为了满足落后偏远地区人们的生活需求,松下实施了一个新的建厂计划,那就是在欠发达、人口稀少的地区建厂。这种不计经济效益服务于社会的举动在商业社会是很少见的。
为了鼓励人才,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新型人才, 1983年,松下幸之助设立了“松下政经塾”。
松下幸之助和夫人热衷于慈善活动和公益事业,大量的捐赠和其他公益活动几乎花掉了两位老人所有的时间和财力,但他们无怨无悔,执著地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为社会创造超出经济以外的价值和财富。
松下幸之助心地善良,关爱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的人性光芒熠熠生辉,为世人称道。
松下幸之助的主要著作
《我的梦,日本的梦, 21世纪的日本》
《人生问答》
《松下幸之助经营智慧全书》
《经营管理全集》
《松下幸之助经营管理全集》
《松下幸之助智慧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