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稻盛和夫算不得聪明人,初中、高中、大学考试常常不及格。 他原本想当个医生,可是却只能在一个陶瓷厂找到一份工作。 没多久,工厂濒临倒闭发不出工资,员工士气低落,常常以罢工来宣泄。 跟稻盛和夫一起去的四个大学生全辞职了,稻盛和夫却留下了。
后来他吃住在实验室,不断地思考,一次又一次地在头脑中模拟推演。那些开始只出现在梦境里的东西逐渐清晰,最后梦境与现实的界限消失,难以想象的事情发生了:既无知识和技巧、又缺乏经验和设备的稻盛和夫, 却搞出了世界领先的发明,给快要倒闭的工厂带来了生机。
这似乎很悬很神秘, 但稻盛和夫并没有停留在灵感的顿悟上,而是继续深入觉知,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个“心”里的成功方程式:成功=能力x热情x思维方式。
“能力”主要指遗传基因以及后天学到的知识、 经验和技能; “热情” 是指从事一件工作时所有的激情和渴望成功等; “思维方式"则指对待工作的心态、精神状态和价值偏好。 一个人和一个企业能够取得多大成就,就看三个因素的乘积。
其中,能力和热情取值区间为0~100。 因为是乘法,所以即使有能力而缺乏工作热情,也不会有好结果。 自知缺乏能力,但能以燃烧的激情对待人生和工作,最终能够取得比拥有先天资质的人更好的成果。 不过 “热情”与“能力”不同,它不是先天的,而是可以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的。 因此, 稻盛和夫总是持续地、最大限度地发挥“热情”这个要素,从创建“京瓷”开始一直到今天,始终坚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这一点非常重要。 很多人都自认为自己已经尽力了,但在企业界,当竞争对手比自己更努力时,自己的努力就不奏效, 就难免出现失败和衰退。所以,普通程度的努力没有意义,必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否则就无法在严酷的竞争中立足。
稻盛和夫还说,这种努力不是一时的,而必须是持续不断、永无止境的。 他从创业以来,一直不分昼夜、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周围人总劝他说 “你这么干,总有一天会倒下” ,但他依然坚持努力。 如果拿马拉松作比喻,这就好比把42.195公里的路程按照短跑方式全力跑完一样。 这样的事情谁都认为不可能,但“京瓷”却自始至终全速前进。 尽管在陶瓷领域京瓷属于后起的企业, 但不知不觉中那些有历史的、先行起跑的都被它一口气超越了。 现在京瓷已经成长为全球首屈一指的精密陶瓷制造商。 这就是“热情”,也就是“努力” 所带来的成果。
比如说,某人很健康、很聪明,“能力”可打90分。 但是,这个有90分能力的人过分自信而不肯努力,其“热情”只有30分。于是,90分的能力乘上30分的热情,该人的分数只有2700分。
另一个人认为 “自己只略胜于普通人,能力只不过60分左右,但正因为没有突出的才能, 所以才必须拼命努力”,于是他激励自己发奋努力,其“热情”为90分。 于是,60乘上90则是5400分,这比前面那位有能力的懒人的2700分要高出一倍。
就是说,即使是只具备普通能力的人,只要他付出持续不懈的努力,就一定可以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 取得很大的成果。
同时,这个方程式最重要的启示是,在上述“能力”和“热情” 的乘积之上,要再乘上“思维方式”这一要素。而且刚才说的“能力”和“热情”是从0到100分,而“思维方式”从坏到好,则有从一100分到+100分这么大的跨度。
一个人改变思维方式,改变心智,人生和事业就会有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有能力,有热情,但是思维方式却犯了方向性错误,仅此一点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例如,不辞辛劳,愿为他人的幸福而拼命工作, 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正值;相反,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否定真挚的人生态度, 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负值。
这样的话, 三要素相乘,如果持有正面的“思维方式” ,人生和工作的结果就是一个更大的正值; 相反, 如果持有负面的"“思维方式” ,哪怕是少许,三者相乘的结果不仅一下子变成了负值,而且能力越强、热情越高,其人生和工作的结果反而糟糕。
可实际上,哪个国家、哪个社会都会有这样的经营者, 他们才华出众、热情洋溢,创建并发展了企业,获得了巨额财富。 然而因为他们逐渐变得眼中无人、一意孤行,因而受到社会的制裁,顷刻间从舞台上消失。这种人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思维方式"成了负值。
那么,企业家必须具备怎样的“思维方式”呢?
积极向上、 具有建设性;擅长与人共事,有协调性; 性格开朗, 对事物持肯定态度; 充满善意; 能同情他人、宽厚待人; 诚实、正直; 谦虚谨慎;勤奋努力; 不自私,不贪婪;有感恩心,懂得知足; 能克制自己的欲望,等等。正面的思维方式就是上述这些内容。 那么另一方面,负面的思维方式又是指哪些呢?就是与上述正面思维方式相反的内容。
态度消极、否定,缺乏协调性;阴郁、充满恶意、心术不正;不认真、爱撒谎,傲慢、懒惰;自私,贪心,爱发牢骚;憎恨、妒忌别人等等,这些都是负面的思维方式。
稻盛和夫明确地说:成功方程式的三个要素可以理解成头脑的智慧、身体的智慧、 场域的智慧。 一个人要得到一些事物或技能,需要不断重复,形成习惯进入潜意识,进而形成身体的智慧。这时,一种静气会散发出来,在一个场域中流动,使得个人和团队的创造力不断形成与放大。
稻盛和夫认为,要把成功方程式植入员工潜意识中,仅靠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是不够的,需借鉴《圣经》 即靠语言和行为的不断重复。公司太大的话,领导者一定要用好场域,要建立一个流动的气场,要让行为与意识流动起来。没有气的流动,没有场域的智慧流动,企业是不可能把正向念头植入员工心中的。
这个成功方程式不是稻盛和夫用来展示自己理论的坐标的,而是他在实践中考察提拔干部和选聘员工的标尺。从这个等式出发,稻盛和夫坚持在公司中不用聪明人,不用一流大学毕业的学生,更不用有资深背景的人。
在他看来,这些通常让人们引以为傲的东西恰恰是专注做事的障碍。如果不能调动全身的感觉和能量潜身于细节之中,人就不会有持久的热情和到位的思维。 他一再强调: “我希望人们铭记这个 '神秘预言 ,人生与心意一致,强烈的意念就以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这就是稻盛和夫的诠释与启示: 人需要有极其敏锐的头脑和极其柔软的心,需要用神经、眼睛、身体 耳朵、嗓音,全然地感受、觉知并跟随一刻接一刻的真实,才有可能抓住那个“神秘预言”。